又向红羊劫里过,诛茅仲蔚近如何?
一灯风雨藏形影,半壁图书冷薜萝。
读史喜翻高士传,筑庐权当老人窠。
年来怕咏新诗句,庾信文章哀怨多。
【注释】
向:面对。仲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管仲,字仲,名蔚,又称管夷吾。这里泛指隐居的人。一灯:一盏灯。风雨:风雨如晦。形影:身影,即影子。半壁:山崖或墙壁的一部分。书:书籍。薜萝:一种植物,攀缘于岩石。高士传:指《高士传》一类记载隐逸之士的著作。权当:暂时当作。庾信: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文学家。文章:诗文。哀怨多,指庾信的诗作多含哀怨之情。
【译文】
我七十岁了,又来到红羊劫里度过岁月,诛茅仲蔚近在咫尺,可他怎么样呢?
一盏油灯在风雨中,我的身影和影子藏匿起来,半壁山崖上,只有书籍冷清地攀附在岩石上。
我喜欢翻阅有关高士传一类的典籍,筑个草庐暂当作我的老巢。
近来总怕吟咏新诗句,庾信的诗文多含哀怨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七古。前四句写自己身处乱世,但仍然坚持读书自勉,不与俗流同流合污;后四句则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全诗语言质朴,情调悲壮。
“七十自寿八首”为组诗中的第一首。“又向红羊劫里过”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时局的看法。红羊劫是道教中的一种说法,指的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发生的一次大饥荒。据《资治通鉴·唐纪·武宗会昌四年》:“会岁饥,京师米贵,人相食,盗发,有诏发兵讨乱。于是宰相李德裕奏请出师,帝许之。庚寅,以左军中尉监军使王智兴为招讨使。”由此可知红羊劫是指唐武宗时期的一场大饥荒,而作者之所以要提及“红羊劫”,是因为他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大饥荒。
颔联“诛茅仲蔚近如何”一句,意思是说诛茅仲蔚这个隐居的人怎么样了呢?“诛茅”一词在这里有双关的意思,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铲除茅草,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诛杀茅子元。因为“诛茅仲蔚”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齐桓公设庭于稷门之外,管仲属而立于末位,召鲍叔而语诸臣曰:‘此夫简公也。吾尝三仕为宰,而三辞不再任,今吾将复三仕,若何?”管仲曰:“愿君勿疑。”遂三仕皆为卿相。”所以这里的“诛茅”就是指的被杀而言。
颈联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只留下了一盏孤灯和一片人影。山崖上,只有一些书籍冷清清地依附着岩石。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处险境,但仍不忘读书,希望借读书来排遣心中的愁苦;但是眼下形势危急,无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只能借助一盏灯火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半壁”,指山崖。“薛萝”,是一种藤蔓植物,攀缘于岩石上。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处境艰难。
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喜欢阅读有关隐者的传记和著作,打算建个小房子暂时住下来;但是我总怕吟诵新出的诗句,因为那些都是些哀婉的诗句,充满了悲哀和忧愁。“新诗句”是指新出的诗歌作品。“庾信文章”指庾信的诗文。庾信生活在南朝的梁朝,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影响,而且他所写的诗大多都是哀伤悲切、感伤落泪之作。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其创作时间大约在759年以后至766年左右。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760年才回到成都。此后他一直在四川一带漂泊生活。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