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佳节又端阳,愁里清宵细细长。
金尽谁怜苏季子,花开空忆杜秋娘。
灯陪人影光偏皎,诗入乡心韵带商。
衾枕夜凉眠不稳,一钩新月隐来墙。

【注释】

五月初四日旅邸书怀四首录二:这组诗写于作者客居成都期间,是诗人在成都的所见所闻。“明朝佳节又端阳”,指端午节。“愁里清宵细细长”,意思是说在这节日之夜,诗人心中愁闷难解。

金尽谁怜苏季子:苏季子(苏武),西汉时以节义名高后世的忠臣。他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九年,始终不屈,最后被放回汉朝。他持汉节而归,故后人称他为“苏节”。此句意谓:如今自己已至暮年,而国破家亡、报国无门之愁,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花开空忆杜秋娘:杜秋娘,唐代长安歌妓,善弹琵琶,能歌,尤以《金缕衣》一曲著称。此句意谓:现在看到盛开的鲜花,想起当年流落异乡、孤苦无依的日子,真是感慨无限。

灯陪人影光偏皎,诗入乡心韵带商:这句意为诗人独守孤灯,影伴人静,只有那灯光显得特别明亮;而自己的思绪却随着诗歌进入乡心,仿佛带着商调。

衾枕夜凉眠不稳:这句意为诗人夜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因为心里总是牵挂着国事。

一钩新月隐来墙:这句意为夜色渐深,一轮新月慢慢升起,映照在墙上。

赏析:

全诗抒发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思乡之情和忧国之心。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明朝佳节又端阳,愁里清宵细细长。”端午节即将到来,诗人内心愁绪满怀。然而,在这美好的节日夜晚,诗人却无法入睡,因为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这种愁绪既来自于对国家的担忧,也来自于对未来的迷茫。

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金尽谁怜苏季子,花开空忆杜秋娘。”苏季子(苏武)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忠臣,他在出使匈奴的过程中,被扣留了十九年,但始终坚守节操,不肯屈服。而杜秋娘则是唐朝的一位歌伎,她善于弹奏琵琶,并且擅长歌唱。这里,诗人用“金尽”和“花开”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心境。金尽则意味着国家已经破败不堪,而花开则象征着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虽然美好,但却无法改变内心的空虚和无奈。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寂寞:“灯陪人影光偏皎,诗入乡心韵带商。”诗人独自坐在灯下,身影映衬在明亮的月光中显得格外孤单。而他的思绪却随着诗歌进入了家乡的情感之中,仿佛带着商音调的旋律。这里的“乡心”指的是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衾枕夜凉眠不稳,一钩新月隐来墙。”夜深人静,诗人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这是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命运。而此时,一轮新月缓缓升起,它的光芒洒在墙上,给这个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异乡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离情别绪”主题,即表达人们在离别时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