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戍榆关夜枕戈,男儿意气渐消磨。
闲吟河上清人赋,愁听山头敕勒歌。
斗起乡邻甘闭户,衅生狼虎为争窠。
边楼筹笔休言苦,骠信南侵患正多。

【解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八句。首联写“久戍榆关”之苦;颔联写“闲吟河上”“愁听山头”的苦闷;颈联写“斗起乡邻甘闭户”“衅生狼虎为争窠”的苦难;尾联写“骠信南侵患正多”,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译文:长时间驻守在榆关(即山海关)的夜里枕戈待旦,男儿的豪情壮志逐渐消磨(消蚀)。闲暇地吟诵河边上诗人写的清人赋诗,愁苦地倾听着山上匈奴歌谣。当边境发生战事时,同乡邻里都紧闭家门不敢出门,战火引发争端而成为双方争夺领地的原因。边城守将挥笔筹划防御,但不要提他征战的辛苦。骠国国王南侵我国(指唐王朝),国家的祸患正日益增多。赏析:“感事”是这首诗的题目,全诗八句。首联“久戍榆关夜枕戈,男儿意气渐消磨。”写长期驻守在山海关(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老龙头山海关)的将士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枕戈而卧,心中满怀忧虑。他们都是身经百战、有血性有骨气的汉子,但面对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的雄心壮志也在慢慢消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边防将士的艰苦处境,也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颔联:“闲吟河上清人赋,愁听山头敕勒歌。”写在空闲之余,士兵们在河边吟诵着那些描写清人生活情景的诗句,同时在山头上听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敕勒歌谣。这里的“清人”指生活在边疆地区的汉族人民,而“敕勒歌”则是一首流传于北方草原上的民歌,歌词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景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两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士兵们身处边疆,远离家乡,但他们并不感到孤独寂寞,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以此为自己的职责而努力工作。颈联:“斗起乡邻甘闭户,衅生狼虎为争窠。”写当边境战事发生时,同乡邻里都紧闭家门,不敢出门参战,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家园,以避免卷入战争的漩涡之中。这里的关键词“闭户”和“争窠”都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恐惧和无奈之情。尾联:“边楼筹笔休言苦,骠信南侵患正多。”写在边境上,士兵们正在谋划如何防御敌军的侵扰,但不要提起他们战斗的辛苦,因为现在国家的外患正日益增多。这里的关键词“休言苦”和“患正多”都强调了当前国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整首诗以边关将士的生活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以及他们在和平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个充满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精神的历史场景。同时,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牺牲与奉献之间的深刻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深厌恶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