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
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注】
1、至沪:到了上海。
2、偶病(bìng):突然得病。
3、烽烟:古时边塞有烽火台,用来报警。此指战争。
4、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5、嘹唳:悲鸣声。
6、生计:生活来源。
7、仗:凭借,依靠。
8、扁舟:小船。
9、万里风:形容船在海上行舟,顺风而行。
【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沪上偶患小疾后所作。诗中“哀鸿”一词,出自《诗经·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意谓“流离失所的灾民”。全诗以“哀鸿”为线索,写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无依无靠,只好乘船漂泊,四处逃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深感同情,也表达了他渴望和平的心愿。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战争带给民众苦难的诗。
首句“传说烽烟近浦东”,从字面看,似乎只是交代了一个地理环境,但仔细品味,却可以发现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烽烟”是指古代边疆用烟火传递军情,用以警戒敌情的烟火信号。这里,诗人用“传说”二字来形容,表明这种烟火信号并非真的烽火,而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一种对战争即将发生的心理暗示。而“近浦东”则表明烽火已经蔓延到了上海附近,战事正日益迫近。
第二句“哀鸿嘹唳梦魂中”,诗人将目光转向了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他们就像“哀鸿”一样,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飘零不定,凄惨无比。而“嘹唳”则进一步渲染了他们的悲惨处境。在这里,“嘹唳”既描绘了他们的悲鸣之声,又暗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第三句“流民贫病无生计”,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这里的“流民”指的是那些因战争而被迫离开家乡的人,他们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而“贫病无生计”则揭示了他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因为贫穷而无法购买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他们也因为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而无法继续从事原本的工作。这种困境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最后一句“谁仗扁舟万里风”,则是对整个局势的总结性陈述。这里的“仗”可以理解为凭借、依靠的意思;而“扁舟”则指的是一种小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只能依靠小船在海上漂泊,四处寻找庇护之所。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在战争频发的年代里,诗人的这种情怀显得尤为可贵和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