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亩衙斋半欲倾,八榕匝地绿阴生。
一官蕉鹿犹三水,石上浮沉梦未醒。
诗句:数亩衙斋半欲倾,八榕匝地绿阴生。
译文:我的官邸只有几亩大,已经快要倒塌了,周围的树木茂盛,绿色的树叶覆盖了我的庭院。
注释:数亩:指面积不大的官邸。衙斋:官邸。半欲倾:快要倒塌的意思。八榕:指院子里的榕树。匝:围绕。地:指院子。绿阴:绿色树荫。生:生长。
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喜爱。
数亩衙斋半欲倾,八榕匝地绿阴生。
一官蕉鹿犹三水,石上浮沉梦未醒。
诗句:数亩衙斋半欲倾,八榕匝地绿阴生。
译文:我的官邸只有几亩大,已经快要倒塌了,周围的树木茂盛,绿色的树叶覆盖了我的庭院。
注释:数亩:指面积不大的官邸。衙斋:官邸。半欲倾:快要倒塌的意思。八榕:指院子里的榕树。匝:围绕。地:指院子。绿阴:绿色树荫。生:生长。
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喜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注释:南园的黄蕉、丹荔都已长成了树荫,那些老前辈们的诗书文章已经无法再追寻了。我不相信池亭丘壑的风景就比得上他们,因为他们经历过几升几沉的人生起伏。 赏析:这是一首感慨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七言律诗。首联写南园的景物,黄蕉、丹荔已长成阴郁的树荫;颔联写老辈文人的风采,他们的文章诗词已不可追索,他们的风骚也难以追寻;颈联写自己与老辈文人不同的命运遭遇,可能经历了几升几沉的坎坷经历。全诗以“南园”为题
注释:南园感事,和邱仓海工部原题不听孙蕡作粤声,抗风轩外草丛生。 李、黄、王、赵风流尽,一水环流绕越城。 译文:不听孙蕡(孙樵)作粤声,抗风轩外草丛生。李、黄、王、赵的风流都已结束,一水环绕流过越城。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南园感时之作,通过描绘南园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诗中通过对南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哀叹。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情
南园感事,和邱仓海工部原题 亦爱今人爱古人,榜门十字出伊陈。 门前清水濠边路,点缀秋槐气不春。 注释: 南园感事:即南园感旧事。南园:指白居易的别墅,在长安城东南,是白居易晚年居住的地方。 和邱仓海工部原题:和:作诗应和。工部:唐代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之一,掌管礼乐、图书、天文、卜筮。这里泛指诗人自己。 亦爱今人爱古人:也喜爱今人也喜爱古人。 榜门十字出伊陈:意为“门前悬挂‘出’与‘入’的木牌”
注释:凤尾竹修长有序地生长,窗前的影子清晰可见。有时发出清脆的声响,不是普通的风雨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窗前凤尾竹的景象,通过观察和感受,诗人发现了竹影的独特之处和声音的不同寻常。诗中的“凤尾修修次第生”形象地描绘了竹叶的生长状态,而“窗前个介影分明”则突出了竹影在窗户前的清晰可见。最后一句“有时戛玉琼琤响,不是寻常风雨声”则是对声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声的独特感受和欣赏
【注释】 三水:指作者家乡的三条江,即吴江、松江、太湖。杂诗:即小诗。 新糊窗纸净无埃,卐字疏棂扇扇开。一片云阴含日影,松高遥见鹤归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325年(至元二年)初游江南时所作。诗人在《杂诗》中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画。 首句“新糊窗纸净无埃”,是说新糊的窗纸洁净无尘。窗子是用白纸糊的,所以显得格外洁白。这两句写眼前所见,清新自然,没有雕琢之痕。
【注释】:杂诗:诗中杂有其他体裁。三水,指江西南昌、浙江绍兴、广东潮州三处。中和,唐武宗年号,公元881-885年,这里指作者任官之地。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写诗人在中和二年二月(即唐代大中五年)任官江西时,在三水(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浙东地区称“三江”或“三渚”)作客期间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意境清新。 首句以“鸟鸣初”点明时间,交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