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常典,执法尝持平。
好生原盛德,岂容民幸生。
唐宗昔纵囚,一时博美名。
放遣约自归,及期果如盟。
匪直信义孚,感格由至诚。
市恩以骫法,纪纲自此轻。
即云出恻隐,兹举难再行。
缅怀三代上,王道本人情。
【解析】
“纵囚论”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诗共八句,内容如下:
国家有常典,执法尝持平。
好生原盛德,岂容民幸生。
唐宗昔纵囚,一时博美名。
放遣约自归,及期果如盟。
匪直信义孚,感格由至诚。
市恩以骫法,纪纲自此轻。
即云出恻隐,兹举难再行。
缅怀三代上,王道本人情。
【译文】
国家有常法,执法要公正。好生是原罪赦免,难道可以容许人民犯罪而不受惩罚吗?唐朝皇帝曾下令宽宥了罪犯,因此一时博得了好名声。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归本家,到了期限,果然履行了诺言。不仅因信守诺言和讲仁义而得到人们的称赞,而且因为诚心感动了百姓而受到人们的敬仰。用施恩惠来败坏法律,国家的纲纪从此就会松懈。虽然说是出于恻隐之心,但这样的举措很难再实行了。回想三代以前,君王治国都是根据人之情的。
【赏析】
这首诗是范仲淹任知州时写的。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规劝宋仁宗要施行仁政,爱惜人才,不要滥用刑罚。文章一上来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国家有常典”。所谓“常典”,就是国家的法规。接着,范仲淹指出,执法的人应该“尝持平”,即执法必须公正。接着他提出问题:“好生原盛德,岂容民幸生?”意思是说,好生之德,是圣明君王所具备的美德,怎么能容许老百姓去犯罪呢!这两句是说,对于犯了罪的人,不能不加以处罚,否则就不能树立起圣君圣王的威信。接着,范仲淹又写到唐太宗:“唐宗昔纵囚,一时博美名。”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曾经下令释放了一些被囚禁的犯人,因而一时传为佳话。这两句是说,太宗李世民能够做到“好生”,所以能够赢得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接下来,范仲淹谈到自己的看法:“放遣约自归,及期果如盟。”意思是说,把这些被囚禁的犯人放回家乡,等到约定的日子,果然都回来了。这两句是说,唐太宗的做法是对的,他这样做既符合“好生”的原则,又赢得了人心。但是范仲淹也指出这种做法也有缺点,那就是“匪直信义孚”,仅仅凭信义就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是很不够的。这两句是说,这种做法虽然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但是还不够。最后,范仲淹得出结论:“感格由至诚。”意思是说,只有发自内心地真诚待人才能感动人心,使人心悦诚服。这两句是说,唐太宗之所以能够赢得民心,是因为他能真诚待人,而不是靠虚与委蛇的权术。
从以上分析来看,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主要是强调统治者应当爱护人才,不要随便使用刑罚,而要通过各种办法,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也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