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万籁尽销沉,忽听霜寒几度砧。
断续撼来惊旅梦,高低捣去碎乡心。
风前远送江头响,月下频敲石上音。
更有一番肠断处,浣纱溪女自微吟。
诗云“秋宵万籁尽销沉,忽听霜寒几度砧”,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稍带凄凉的深秋夜晚。在这首诗中,秋天的元素被广泛而细腻地描绘出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首联解读:
- 秋宵万籁尽销沉:描绘了夜晚的寂静,所有的声响似乎都消失了,只剩下深深的寂静。这里的“销沉”用来形容夜晚的静谧,给人一种深深的沉思和宁静的感觉。
- 忽听霜寒几度砧:突然听到远处传来的砧声,这种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平静,让人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寒意。这里的“几度砧”可能意味着多次、反复的砧声,暗示了一种持续的孤独或思乡之情。
- 颔联解读:
- 断续撼来惊旅梦:砧声断断续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就像梦中的场景一样,有时清晰可见,有时又如幻似真。这种声音的震动打断了诗人的梦境,让他从梦中惊醒。这里的“惊旅梦”可能指的是旅居他乡的人因听到砧声而感到的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 高低捣去碎乡心:砧声的高低起伏如同捣衣的声音,它们不仅扰乱了诗人的梦,也打碎了他心中的乡愁。这里通过“捣去”一词,强调了砧声对于诗人情感的影响,使得他的乡愁更加浓烈。
- 颈联解读:
- 风前远送江头响:砧声在风中飘荡,远远地传到了江边。这里的“风前”表明了砧声是在风中传播的,而“江头”则可能代表了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或者某种情感的象征。这个声音随着风传递到远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 月下频敲石上音:在月光下,砧声一次又一次地敲打在石头上。这里的“月下”可能是一个特定的景象,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而“石上音”则强调了声音的清脆和持久,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
- 尾联解读:
- 更有一番肠断处:在这无尽的思乡之痛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让诗人感到心痛。这里的“肠断”是一种极度的伤心和痛苦,而“一番”则强调了这种感觉的独特性和强烈性。
- 浣纱溪女自微吟: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想到了浣纱溪边的一位女子,她在微风中低声吟唱,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怀。这里的“微吟”描绘了女子的柔情和细腻,而“浣纱溪女”则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化形象或象征。
章甫的《次海东书院山长曾鹤峰和程明府秋声六咏元韵》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更表达了对人生、时间和情感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