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君渡出水迢迢,水上银山万里遥。
惊绝奇观图两大,沧海日兮浙江潮。
童子何知空依傍,苍茫独立最高标。
回澜不射肃王箭,鞭石不遇始皇桥。
当潮指日高升处,万籁无声自歌谣。
造化原来亦一物,清浊吹嘘入管箫。
有人解得呼吸意,一任凌波上碧霄。
五色阳精千顷浪,风云际会看龙跳。
诗句解读与赏析:
首句:“客持图索句图中日出潮上童子吹箫当潮而立”:描述了一幅画中的景象,图中有日出和潮水,童子在潮水中吹箫。这里的“图”指的是画作,“索句”则是一种绘画技法,即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译文: 客人手持画作,试图捕捉画中的意境和情感,画中有日出、潮水和童子吹箫的场景。
注释:
- “客”:指诗人或画家。
- “持图索句”:尝试用画笔捕捉画中的细节和情感。
- “图中日出潮上童子吹箫”:描述了画面中太阳初升于海潮之上,童子吹箫的景色。
赏析: 此句展现了画中景色的壮丽与诗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感悟和理解。
次句:“画工以是箫世号品箫同音附会名为当朝一品指日高升图予即其寔景题之”:描述了画工根据这幅画创作了一首名为《品箫》的歌曲,并赋予它高官厚禄的象征意义。
译文: 画工根据画作中的意境创作了一首《品箫》的歌曲,这首曲子被世人称为“当朝一品”,意味着地位崇高,前途无量。这首诗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和对画工技艺的赞赏。
注释:
- “画工”:指画家或制图师。
- “是箫”:指画作中的箫声。
- “世号品箫”:此歌曲在民间广为流传,被称为“品箫”。
- “同音附会”:比喻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意境或象征。
- “当朝一品”:形容地位崇高,权力巨大。
- “指日高升图予”:指我将此诗献给你。
赏析: 本句展示了画作与音乐的结合,以及诗人对这种结合的欣赏和推崇。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对于文化创作和艺术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下两句:“东君渡出水迢迢,水上银山万里遥。”:描述了东君(春神)渡过水面,水面上的景色宛如银山一般遥远。
译文: 春天的到来让万物复苏,东君(春神)渡过水面,使水面上的景色如同银山一般遥远。
注释:
- “东君”:春季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渡”:此处形容春神跨越水面的动作。
- “出水”:形容东君从水面上显现的景象。
-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
- “银山”:形容水面上的景色如同银色的山峰一般壮观。
- “万里遥”:形容距离遥远,如同万里之遥。
赏析: 此句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的美丽景观,以及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第四句:“童稚何知空依傍,苍茫独立最高标。”:描述了童子对自然景观的无知和单纯,他只能站在高处观望四周的景色。
译文: 孩童无知地站在那里,只能看到远处的景色,而自己则站在最高的点上独自欣赏。
注释:
- “童稚”:年幼的孩子。
- “空依傍”:无知地站在那里。
- “苍茫”:形容景色广阔、模糊不清。
- “独立最高标”:独自站在高处,成为最显眼的存在。
赏析: 此句表达了儿童对自然景观的纯真感受,他们只能通过观察远处的景色来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和赞美。
第五句:“回澜不射肃王箭,鞭石不遇始皇桥。”:描述了大波浪的力量之大,连严肃的国王都束手无策,连秦始皇的鞭石也无法触及。
译文: 巨大的波浪无法射向庄严的君王,就连秦始皇的鞭石也无法撼动它。
注释:
- “回澜”:指巨大的波浪。
- “射”:意为射出或击打。
- “肃王”:指威严的君王。
- “始皇桥”:指秦始皇时期的桥梁,象征权力和权威。
- “鞭石”:指用力敲打石头,形容力量之大。
赏析: 此句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抗拒,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和无奈。
第六句:“当潮指日高升处,万籁无声自歌谣。”:描述了潮水上涨时,一切声音都被淹没,只有海浪的声音在歌唱。
译文: 当潮水达到顶点时,周围的一切都寂静无声,只有海浪在歌唱。
注释:
- “当潮”:潮水上涨时,水位上升。
- “指日高升”:比喻地位或成就迅速提升。
- “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安静,没有其他声音。
- “自歌谣”:形容海浪的声音如同歌声一般悠扬。
赏析: 此句通过描绘海浪的声音和周围的宁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自由和高尚境界的思想。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最后一句:“造化原来亦一物,清浊吹嘘入管箫。”:指出天地间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无论是清气还是浊气都能进入管箫之中。
译文: 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无论是清新的空气还是浑浊的空气都能进入管箫之中。
注释:
- “造化”:指天地万物。
- “清浊”:指空气的清新与否。
- “吹嘘”:这里指气的运动或变化。
- “入管箫”:指气进入管箫之中。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气化理论的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