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烟漠漠绣帘低,寒怯酴醾梦欲迷。
风雨渐多春渐老,满城浓翠乳莺啼。
注释:春暮时分,湿烟弥漫,绣帘低垂。寒冷中,酴醾花仿佛在梦中摇曳,让人感觉寒冷而迷乱。
春天的气息逐渐消失,满城的草木繁花都开始凋零,只剩下乳莺在啼叫。
湿烟漠漠绣帘低,寒怯酴醾梦欲迷。
风雨渐多春渐老,满城浓翠乳莺啼。
注释:春暮时分,湿烟弥漫,绣帘低垂。寒冷中,酴醾花仿佛在梦中摇曳,让人感觉寒冷而迷乱。
春天的气息逐渐消失,满城的草木繁花都开始凋零,只剩下乳莺在啼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逐句进行解释: 1.长夏幽居兴正赊,石泉新汲自烹茶。 【注释】:长夏即夏季,幽居指隐居生活,兴正赊指兴致不高。石泉指泉水清澈如玉,新汲指刚汲上来的清泉,烹茶是指泡茶喝。 【赏析】:整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长夏时期隐居的生活情趣,以石泉水和烹茶为主要内容,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2.戏编小令书蕉叶,乍换轻衫袭藕花。 【注释】
注释 1. 秋日即事:在秋天时所做的事情或所见的景象。 2. 西风萧琴薄窗纱:秋风瑟瑟,如同萧琴的声音穿透薄窗纱。 3. 半角斜阳散绮霞:夕阳的余晖洒在天空中,形成五彩斑斓的绮丽晚霞。 4. 瓦鼎煎茶拾红叶:用瓦鼎煮茶并捡起地上的红色叶子作为茶叶。 5. 瓷瓶添水插黄花:将瓷瓶装满水后插上黄色的花朵,增加水的香气和色彩。 6. 一楼乡梦惊新雁:在高楼中,乡间的梦中被新来的大雁惊扰。 7.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除夕夜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云珠洒地东风香,梅花送客归故乡。” - 译文:如云般晶莹的雪花轻轻落在大地上,春风送来了阵阵清香。梅花似乎在为远行人送行,指引他们回到那遥远的故土。 - 赏析:这一句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送客归故乡”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第二句
【赏析】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作者任监察御史,因事被贬江州。此诗为《述梦》诗组之二,与第一首同写梦中之事。此篇写梦境中与友人相见及所感,以“述梦”为题,实则借梦言志,寓情于景。 首联“寂寂复寂寂”,起句连用两个“寂寂”二字,渲染一种空寂、幽深的气氛。诗人在梦中进入一个幽静的境界,只见四周是一片沉寂,仿佛天地玄默,万物都停止了活动,一切都沉浸在冥漠之中。这种景象,使人感到既清幽又冷清
【诗句释义】 初至唐昌作柳絮吟呈越中老母 君不见,灞桥之上杨柳枝,荡摇飞絮含丰姿。可怜三月化萍梗,正是垂杨头白时。 临流相送悄无语,忍使萍花自飞舞。白门倚望空惘然,泪洒千丝万丝雨。 此花本是杨枝生,高飞低舞何轻盈。夕阳芳树东流水,无奈春风欲送行。 青眼依依识行路,犹逐西风向东顾。天生弱质有所归,未许本根久依附。 只宜归处便为家,徒羡园中千树花。花落犹在花开处,飞絮茫茫天一涯。 看他漂泊今何在
【解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在诗中回忆自己早年游历姑舅家小园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全诗以“惆怅”起,以“而今”结,前后照应,感情回旋跌宕,意境深远含蓄。 第一句“惆怅驹光一瞬中”,是说时光如驹,瞬间消逝。“驹光”,即骏马之速,比喻光阴迅速流逝。“惆怅”,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这句是说诗人感到时间过得太快。“惆怅”,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芜园”
【注释】 “临溪”,面对溪流;“三间屋”,指在临溪的山脚下,建造了三间的茅草屋。 “廊北”,走廊的北面;“来”,映照。 “四围”,四周;“红藕”,荷花。 “掉扁舟”,形容船小而轻。 “一阶芳草眠驯鹿”,指庭院里绿草如茵,小鹿在草中悠闲地觅食。 “地少尘缘与世偏,乐有神仙岂我独”,意思是:这里地势幽静,远离尘嚣,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里享受着这种清闲自在的生活,而那些世俗的人是享受不到的。
山窗即景 山窗宜向百花开,好鸟催诗日日来。 谁为含情删不得,垂杨分绿护妆台。 注释: 1. 山窗:指窗子设在山上。 2. 百花开:形容山花烂漫。 3. 好鸟:美好声音的鸟。 4. 催诗:催促诗人写诗。 5. 谁为:何人为?是谁。 6. 含情:内心充满情感。 7. 删不得:删不去,删不掉。 8. 垂杨:杨柳。 9. 分绿:把绿色分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山居图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此题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内容、手法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赏析。 本诗前四句是说英雄何必一定要逢时,突然遇合还嫌迟。凡鸟纷纷占据美好的树巢,而凤凰怎么能得到梧桐枝呢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紫云山途中 重寻归径紫峰西,回首禅关路已迷。 出岫云都随足起,衔山日正及肩低。 溪桥断处撑双塔,烟树丛中卧一犁。 不有阮孚千两屐,那能摩壁尽留题。 ``` 赏析: 《紫云山途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山水诗,此诗描写了作者在探寻紫云山途中的景象和感受。诗中描绘了紫云山的自然美景,以及作者在山路上行走时所见所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注释】 ①忆龙山:指诗人的故居,在今江苏无锡。②傍小琅琅:指小琅琅塔。③山楼:即山居,诗人自号山人。④催妆:指催嫁时鸣叫声。⑤铁树花:指铁树开花,比喻难得一见或难以实现的事。 【赏析】 这首七绝,写诗人怀念故乡,抒发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全诗意境清新优美,语言朴实自然。 首句“傍小琅琅塔影斜”,描写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江南水乡图画。作者以斜阳余晖映照塔影,勾画出了小琅琅塔宁静、秀丽的景色
【注释】紫云山:在今浙江江山市北,因山上常有紫色的云气缭绕而得名。 林皋(gāo):指山野。 贪看景色屡停车:形容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 截道桥:指桥梁从道路中断开。 霜叶艳成花:指秋季树叶上挂着的露珠像花朵一样鲜艳。 凌空极目:指诗人站在高处远望。 羡暮鸦:羡慕归巢的乌鸦。 【赏析】这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游历途中所见的山野风光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紫云山途中 重寻归径紫峰西,回首禅关路已迷。 出岫云都随足起,衔山日正及肩低。 溪桥断处撑双塔,烟树丛中卧一犁。 不有阮孚千两屐,那能摩壁尽留题。 ``` 赏析: 《紫云山途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山水诗,此诗描写了作者在探寻紫云山途中的景象和感受。诗中描绘了紫云山的自然美景,以及作者在山路上行走时所见所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山窗即景 山窗宜向百花开,好鸟催诗日日来。 谁为含情删不得,垂杨分绿护妆台。 注释: 1. 山窗:指窗子设在山上。 2. 百花开:形容山花烂漫。 3. 好鸟:美好声音的鸟。 4. 催诗:催促诗人写诗。 5. 谁为:何人为?是谁。 6. 含情:内心充满情感。 7. 删不得:删不去,删不掉。 8. 垂杨:杨柳。 9. 分绿:把绿色分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山居图景
春朝常破绣工夫,笔砚安排兴不孤。 怪底花枝慵过我,一帘香影倩风扶。 注释:春天的早晨常常被打破绣工的功夫,笔砚安排下,但我并不觉得孤单。奇怪为什么花朵不愿意经过我,而一帘的香气却被风吹拂着。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小诗。诗人在窗前观赏窗外的春景,用笔和砚作为道具,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中通过“春朝”、“破绣工夫”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诗句释义】 初至唐昌作柳絮吟呈越中老母 君不见,灞桥之上杨柳枝,荡摇飞絮含丰姿。可怜三月化萍梗,正是垂杨头白时。 临流相送悄无语,忍使萍花自飞舞。白门倚望空惘然,泪洒千丝万丝雨。 此花本是杨枝生,高飞低舞何轻盈。夕阳芳树东流水,无奈春风欲送行。 青眼依依识行路,犹逐西风向东顾。天生弱质有所归,未许本根久依附。 只宜归处便为家,徒羡园中千树花。花落犹在花开处,飞絮茫茫天一涯。 看他漂泊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