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入于越,回首望句吴。
草树裴休宅,风烟范蠡湖。
渔歌争晚渡,桑妇有蚕租。
旧事沧波逝,何人识霸图。

【注释】

嘉禾:指春秋时吴王夫差曾于太湖中筑台,台上种嘉禾,故称。此指吴国旧都。道中:路上。

扁舟:小船。

句吴:古国名,在今江苏无锡一带,因吴王阖闾曾建都于此而名。此泛指江南地区。

裴休宅:晋代裴秀的别墅,在今浙江绍兴。

范蠡湖:又名范堤,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北,为太湖之一小岛。

渔歌:打鱼人的歌声。晚渡:傍晚的渡口。

桑妇:养蚕的女工。蚕租:蚕事的费用。

沧波:沧海,大海。

霸图:雄心大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历吴越地区的诗,诗人在途中有感而作。开头“扁舟入于越”,交代自己乘船进入吴越地区;“回首望句吴”,则又回到吴越地区,并从历史角度回忆吴越地区的变迁;以下四句,分别描绘了吴越地区自然风光和渔民生活情景。最后两句,诗人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变化,抒发自己对吴越地区历史的感慨。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乘船入吴越地区,回首遥望故乡吴越地区。这两句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扁舟驶入吴越地区,诗人回首遥望吴越地区,那一片片绿树、一座座别墅、一道道长堤,历历在目;那风烟迷蒙的范蠡湖,渔歌阵阵的晚渡口,桑妇辛勤养蚕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颔联描写吴越地区的山水风光。“草树”两句,先写别墅,再写长堤。“草树”,是说别墅周围郁郁葱葱,花草繁茂;“裴休宅”,据史书记载,南朝梁武帝曾赐给好友裴子野(字休)一座别墅,即此诗中的“裴修宅”。诗人用“裴修宅”三字点出别墅的主人,同时表明他游历的目的地。“裴休宅”三字既是实指,又是虚指,既写出了别墅所在位置,更暗示了作者此行的目的是要领略吴地风光,欣赏“裴修宅”周围的美景,以陶冶性情。“风烟”两句则描写范蠡湖的景色。范蠡湖是太湖中的一个小岛,风景优美,历来有“太湖佳丽地,无双属吴中”的说法。诗人登上湖上的亭台楼阁,放眼眺望,只见湖面上水气蒸腾,风烟蒙蒙,一派迷蒙之景。这里,“风烟”二字既写环境,又含情韵,把范蠡湖的风光写得如画般美妙。

颈联写捕鱼女的生活情景。“渔歌”二句,诗人来到范蠡湖边,看到湖上渔夫们驾着小船,唱着山歌,划过湖面向远处的村庄进发。“争”字写出了渔船行驶的速度很快,节奏急促,反映出渔夫们劳作紧张的情况;“晚渡”二句,诗人看到湖上渔夫们纷纷来到渡口摆渡,而此时天色已晚,他们正忙着摆渡。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捕鱼女们的劳动情景,还通过她们的劳动活动,进一步衬托出吴越地区水乡的特色。

尾联写吴越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历史传说。“桑妇”,指养蚕的女工。“蚕租”,指蚕事费用。诗人看到养蚕的女工们在桑叶间辛勤劳作,十分辛苦。“有蚕租”,既写出了养蚕女工们生活的艰辛,又暗含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霸图”一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吴越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在这里施展才华,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如今却早已成为历史往事。因此,诗人发出感叹:“旧事沧波逝,何人识霸图?”这两句诗既是对过去英雄业绩的追忆,又是对当今社会现状的批评。

这首诗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在游览吴越地区时,沿途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和渔民生活情景,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景物和人物形象,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吴越地区的山水风光和渔民生活情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