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暮烟青,风劲白草折。
山势插天高,墙垣争巀嵲。
兹事始始皇,作计毋乃拙。
延袤数千里,伤心民力竭。
累累死边城,白骨耀晴雪。
九载鼎遂迁,徒为后王设。
有道四夷宾,胡为自阢隉。
至今城下魂,哭向秦时月。

译文:望到长城内外,只有一片茫茫的白草在风中折断。

山势高耸入云,墙垣争先恐后地插在险峻的山崖上。

秦始皇修建长城,作此计略未免太拙劣。

延绵数千里的长城,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疲惫。

累累白骨暴露在边城荒野,昭示着昔日战死的英魂。

九年间秦朝的覆灭,让后来的君王们白白浪费了努力。

有道是四方之夷宾服,为何自寻烦恼而自相残杀?

至今城墙下仍可看到那些哭泣的魂魄,他们在向古代的明月诉说着哀伤。

注释:雨过天晴后,天空中的乌云渐渐散去。风吹在白草之上,折断了它们柔弱的身体。山脉高耸入云,墙垣争相突出于险峻的山峰之间。始皇建长城,其用心不可谓不拙劣。延伸至数千里的长城,耗尽了无数民众的血汗,使民疲力尽。累累白骨暴露在边城荒野,象征着曾经战死的英雄。九年间秦朝的覆灭,让后来的君王们白白付出了努力。四海之内的百姓都归顺朝廷,但不知为何却依旧自相残戮。至今站在城墙之下,仍可以听到那些哭泣的魂魄向古代明月倾诉哀伤。}

《望长城》是毛泽东在1936年所作诗词,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人民英雄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下面是这首诗词的内容解读:

  1. 诗歌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词语解析

  • 北国风光:描绘了北方广阔无垠的雪景,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色。
  • 千里冰封:形容北方地区因寒冷而结冰的景象,强调了天气的严寒。
  • 万里雪飘:同样描绘了广阔的雪地,强调了雪的覆盖范围之广。
  • 莽莽:“惟余”两字的使用,传达出对长城周围景象的感叹与赞美。
  • 大河上下:描述黄河从上游到下游的广阔景象,以及河水的流动感。
  • 银蛇蜡象:通过比喻手法,将山脉蜿蜒曲折的形态比作银蛇在山间游动,将平原上的河流比作蜡烛在阳光照耀下流动。
  • 须晴日:强调在晴朗的日子观赏雪景的美丽与壮观。
  • 江山如此多娇: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反映了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对美好自然景观的向往与追求。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批评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虽有一定的文采,但与唐代唐太宗和宋代的宋太祖相比还有所不及。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提到了成吉思汗这位伟大的蒙古帝国创始人,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于世。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表明诗人要提及的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还看今朝”则表示当前的历史时刻需要更多的英雄人物来书写新的篇章。
  1. 历史背景
  • 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而汉武帝则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主,他们的统治时期被后世赞颂。
  •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开国君主铁木真(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草原的征服闻名于世。
  1. 诗歌鉴赏
  • 历史反思:诗中不仅赞扬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贡献,同时也对秦始皇修建长城劳民伤财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指出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形象语言,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 时代精神体现:诗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体现在诗人对于新的历史时期的期待与展望,希望有更多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出现。

《望长城》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历史英雄的伟大作品,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辉煌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