镫火湖干别有天,风声鹤唳总茫然。
国殇顷刻犹交臂,襁负何人敢息肩。
每到穷途思致命,绝无长策且愁眠。
欢呼忽听来飞将,一战功成万口传。
【注释】
- 避寇:躲避敌人。2. 公道桥:地名,在甘泉县。3. 国殇:指战死的将士,这里泛指为国家牺牲的人。4. 襁负:背负。5. 长策:长远的计策。6. 欢呼:指战争结束,百姓欢喜的欢呼。7. 飞将:指霍去病,西汉名将,以勇敢善战而著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元和四年(809年)从军长安途中所作。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从军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战争、对国家、对未来的忧虑和思考,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首句“避寇由甘泉公道桥至东台”,描述了诗人从甘泉出发,经过公道桥,到达东台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诗人仍然坚定地前行,表现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颔联“镫火湖干别有天,风声鹤唳总茫然”描写了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景象。这里的“镫火”指的是夜晚的灯火,而“湖干”则意味着湖泊已经干涸,没有水源可供饮用。这种艰苦的环境使得人们倍感凄凉,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而“风声鹤唳”则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恐慌和混乱。这两句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颈联“国殇顷刻犹交臂,襁负何人敢息肩”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里的“国殇”指的是为国家牺牲的人,而“襁负”则形容百姓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表达了对战争中无辜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同时,“交臂”、“何人敢息肩”等词语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尾联“每到穷途思致命,绝无长策且愁眠”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果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人深知战争的结果难以预料,因此他在思考如何应对这场战争,但又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无奈和焦虑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一句“欢呼忽听来飞将,一战功成万口传”则展现了战争的胜利和人们对胜利的喜悦。诗人在描述这一场景时,运用了“欢呼”、“飞将”等词语,传达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氛围。同时,“一战功成万口传”也表明了战争的胜利将会带来广泛的影响和赞誉。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战争、对国家、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它不仅是一首描绘战争情景的诗篇,更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