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依依傍檐坠,沙弥雅识山人意。
林端唤起濂溪云,石貌泉声愈清媚。
海门日上天镜开,罡风吹至凌虚台。
莲花庵前白鹿卧,芙蓉万朵姗姗来。
云来我与僧相失,心知我向西峰立。
云行山住我依然,回头但见僧衣湿。
人间见云不见天,山头弄云如白绵。
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事作被眠。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残月依依傍檐坠,沙弥雅识山人意。
  • 残月:指天色渐晚,月亮即将落下的样子。
  • 依依:形容依恋不舍,此处描绘月亮依恋地挂在屋檐上,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柔的感觉。
  • 沙弥:指年轻的僧侣。
  • 雅识:高雅的理解。
  • 山人意:山林中的意境或隐逸者的情致,这里指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理解。
  1. 林端唤起濂溪云,石貌泉声愈清媚。
  • 林端:树林的一端,此处指云雾缭绕的地方。
  • 唤起:引起,触发。
  • 濂溪云:濂溪,通常指的是古代著名的山水名胜地,这里指被云气环绕的山水景色。
  • 石貌泉声愈清媚:描述石头的形态与泉水的声音更加清新迷人。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云雾缭绕在山林之间,石头的形态与泉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1. 海门日上天镜开,罡风吹至凌虚台。
  • 海门日:海门,通常指的是海边的门或关口。这里可能是指海门附近的景色或景象。
  • 天镜开:比喻天空像镜子一样明亮清澈。
  • 罡风:猛烈的风。
  • 凌虚台:可能是一处高台或观景台,用于观赏风景。
  • 这两句诗描述了早晨的景象,阳光透过海门的缝隙洒向大地,天空如同明镜一般明亮清澈。同时,猛烈的风也吹拂而至,带来了一种动感和活力。
  1. 莲花庵前白鹿卧,芙蓉万朵姗姗来。
  • 莲花庵:可能是指一座以莲花为主题的寺庙。
  • 白鹿卧:白色的鹿静静地卧在地上。
  • 芙蓉万朵姗姗来:芙蓉,即荷花,用来形容荷花盛开的样子。万朵芙蓉慢慢来到眼前,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白色的鹿静静地卧在莲花庵前的草地上,而众多的荷花逐渐开放,形成了一片花海。
  1. 云来我与僧相失,心知我向西峰立。
  • 云来我与僧相失:云来时,我与僧人仿佛失去了联系。这里的“云”,既可以理解为飘动的云朵,也可以理解为变幻莫测的心境。
  • 心知我向西峰立:心中清楚,自己已经站立在西边的山峰上。这里的“西峰”可以代表一种坚定、独立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个目标或信仰的追求。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心境时,仍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畏风雨,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
  1. 云行山住我依然,回头但见僧衣湿。
  • 云行山住我依然:即使云在山上行走,我也依然如故。这里的“云”可以理解为自然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态或境界。
  • 回头但见僧衣湿:回头望去,只见僧人的衣服已经湿透了。这里的“湿”既表示雨水的存在,也暗示了僧人的心情或遭遇。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变幻的环境中,但仍然保持初心、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僧人境遇的关切与同情。
  1. 人间见云不见天,山头弄云如白绵。
  • 人间见云不见天:人间看到云时,却无法看到天空。这里的“天上”可以理解为更高的境界或理想状态。
  • 山头弄云如白绵:山头上的云彩就像白色的丝带一样柔软。这里的“白绵”形象地描绘了云彩的轻盈、柔美。
  •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人间与山头的云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变化无常。
  1. 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事作被眠。
  • 有心携得云归去:有心想要将云彩带回家中,作为夜晚的被褥使用。这里的“携”、“被”都可以理解为携带或使用的意思。
  • 把与山事作被眠:把山中的事情当作被子,用来休息或入睡。这里的“与”可以理解为连接或并列的关系,将山中的事与被子联系起来。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不仅欣赏大自然的美,还将大自然融入生活之中,用大自然的美景来慰藉心灵、放松身心。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之美。整首诗情感细腻而真挚,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