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龙门谒半春,书生骨相宰官身。
岘山魂魄俄千载,沧海文章感一尘。
此老不妨居户限,是谁大醉吐车茵。
未知腹痛缘何事,我亦孤寒八百人。

【注释】

沪上:今上海市。香岩:指香岩寺,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虎丘山。半春:半春山,即虎丘山的旧称。龙门谒:到虎丘山拜见。宰官身:做官的身份。岘山魂魄:指苏武在匈奴被囚十九年,汉朝派使者去探望他,他写下《别歌》诗:“节逢苦寒兮,气薄四海;身在万里兮,愁独不见。”后因以“岘山魂魄”喻苏武。俄:不久。沧海文章:指《汉书·司马迁传赞》:“厥协六经异族,百家杂流,《庄》、《列》、《苏》、《张》、《屈、宋》之术,《太玄》、《法言》的智慧,皆卓绝千古,独立不群。汉兴以来,文史彬彬。大儒孙卿、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刘向、王褒之徒,词赋之士,莫不讽诵,考究其理旨,原始要领……故孝武皇帝说而罢朝者,三千余人焉。”沧海文章:指《史记·李斯列传》:“奏始皇受辩士赵高之言,乃诏丞相大臣曰:‘寡人闻赵高之言,乃扶苏与胡亥不当为逆,而是赵高教之。’遂下吏,治其父子罪。胡亥使蒙恬治兵于北河外,作长城,备胡。”感一尘:感激涕零。此老:指李斯。不妨居户限:不必拘泥于世俗成规。户限:指家室。谁大醉吐车茵:指李斯被刑后曾与儿子一起饮于酒家,有人见他狼狈不堪地吐了满地的车垫。吐车茵:指李斯失势后穷困潦倒的样子。

【赏析】

本诗作者李味酱(或名李绅),字公垂,唐元和时宰相。此诗是诗人在苏州虎丘拜访香岩寺时的一首怀古感事之作。全诗先由访古起兴,追怀苏武、李斯的坎坷遭遇,感慨自己身世飘零,仕途坎坷;次写香岩寺的幽静美景,暗寓世态炎凉之感;再次抒写自己的孤苦无告,感叹人生无常;最后以感慨结束全诗,表达了对李斯的无限敬仰之情。

首联“回首龙门谒半春,书生骨相宰官身”,写诗人在虎丘山下拜见半春山,感慨自己从读书人变成当官的人。“龙门谒”典出自《后汉书.马融传》:“融少有俊才,而王莽末乱,以明经教授,坐党锢不行。”此处用此典暗含诗人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书生骨相”典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夷齐饿于首阳之下,君子以为义烈。”此处用来比喻自己从书生变成了当官的人。“宰官身”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者也。卒广置侯王将相,叛名不胜数。”此处用此典暗含诗人对权贵的不满。

颔联“岘山魂魄俄千载,沧海文章感一尘”是全诗的关键句。“岘山魂魄”典出自《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叹曰:‘吾尝与燕君有却膝之交,今纵论得失而不纳,安在哉?夫燕君,肉食者耳!吾非肉食者,安得与君交乎!’乃投剑帐中,汗流至足。”此处用来比喻苏武在匈奴被囚禁十九年的故事。“沧海文章”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处用来比喻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文章。“感一尘”典出自《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此处用来比喻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文章感动世人。

颈联“此老不妨居户限,是谁大醉吐车茵”,写香岩寺的幽静美景和李斯被刑后的落魄形象。“此老”典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此处用来比喻香岩寺的幽静美景。“谁大醉吐车茵”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大怒,使人欲杀蒙恬。蒙恬自杀。行,至关城下,止蒙恬死。还,行,又斩复生之赵高等。”“大醉吐车茵”典出自《晋书.李特载记》:“特大醉,吐车茵上。”此处用来比喻李斯被刑后的落魄形象。

尾联“未知腹痛缘何事,我亦孤寒八百人”,写自己的身世和感慨。“腹痛缘何事”典出自《左传.哀公十五年》:“子大叔相郑伯,子产聘于晋国,未出境,闻王害郑伯,使行人问之……郑人患王之怒己也,使石癸问子产曰:‘王曰:‘无以我为念。虽有成、康之防,共、则之不御,天有灾美,民食大半,是谓疾首……’子产对曰:‘王闻君之言也,不忍喜,又惧怒……是故命子展问诸周郑二国之君。郑伯闻王之怒己也,惕然改容而谢曰:……’”此处用来比喻自己身处困境的处境和内心的感受。“孤寒八百人”典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此处用来比喻自己孤独无助的处境和内心的感受。

整首诗歌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自己的身世的思考。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