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湖山孰总持,英雄儿女两分之。
千秋颜色归图画,百占功名似弈棋。
采石矶前鱼泼剌,郁金堂畔燕差池。
沧洲满壁《箜篌引》,唱遍《杨枝》又《竹枝》。

【注】莫愁湖,在今南京市。

胜棋楼,在莫愁湖畔。

沧洲满壁,《箜篌引》。

杨枝,《竹枝》。

【赏析】这首诗写于作者任江西提刑期间,时在庆元元年(1195)。当时,他因反对议和派而得罪了朝廷,被贬为吉州(治所在今属江西)知州。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以及与友人送别时的感慨。

首联:“如此湖山孰总持,英雄儿女两分之。”此句以问作答,言国家安危,非一己之力所能左右,须众人共谋。“如此”,指国家的大好河山;“湖山”、“江山”连用,既指国家,也暗指诗人所处之江南地区,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孰总持”,谁能够主持此事?“英雄”,指有才干的人;“儿女”,则泛指一般民众。“两分”,犹言两种,意谓国家的兴衰成败,系乎英雄与百姓两方面。

颔联:“千秋颜色归图画,百占功名似弈棋。”此两句承上启下,进一步申述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的关系。“千秋”二字表明历史的长久,“颜色”二字,则喻示国家的盛衰荣辱。“归图画”,喻指历史记载。“归图画”,比喻国家兴盛时的景象可以载入史册。“百占”,指多次出现;“占”,通“鉴”。此句言国家的命运如同围棋盘上的一盘棋局。“弈棋”,是围棋比赛的意思。

颈联:“采石矶前鱼泼剌,郁金堂畔燕差池。”此两句描写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采石矶前”,指送别之地;“燕子”,喻指友人或客人。“鱼泼剌”,形容水中鱼儿游动的姿式;“差池”,形容水流曲折的样子。这两句诗描绘了送别之时水波荡漾、舟船交错的动人场面。

尾联:“沧洲满壁《箜篌引》,唱遍《杨枝》又《竹枝》。”此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吟诵的诗句。“沧洲”,即沧浪之洲,即今日之洞庭湖;“满壁”,指四周墙壁皆为诗歌。“《箜篌引》,即《箜篌引》乐府歌辞,相传为古琴曲名;“《杨枝》,即《杨枝歌》,唐白居易所作;“《竹枝》,即《竹枝词》,唐刘禹锡所作。“唱遍”一词说明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反复吟诵,以示眷念。《杨枝》、《竹枝》,都是民间流行的歌曲,此句说,离别之际,吟唱着这两支曲子,一遍又一遍地唱。

此首诗以问答形式开头,表达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中间四句,将国家的命运比作一幅长卷上的图画和一副棋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命运的盛衰和英雄人物的不同命运。最后四句描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全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