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蝇集俎上,终日不得食。
一蚊入帷中,终夜不得息。
驱之仍复来,杀之已无益。
小人不在多,终必误家国。
要当屏腥膻,且宜严出入。
患至而后防,乃是下下策。
译文:
夏日炎热,偶然作诗一首:一蝇聚集在盘子上,整天找不到食物;一只蚊子飞入帷帐中,整夜无法安息。赶走它又回到原处,杀死它已无济于事。小人不在多,最终会误国,要当心,应该屏除腥膻之物,并且严加出入。
赏析: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以苍蝇和蚊子为喻体,讽刺了那些只知贪财好利、忘恩负义的小人。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危害极大,足以误国害民。所以诗人主张要警惕这种人,必须屏除腥膻之物,严加防范。
“暑甚偶然作”起笔点题,说明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写的。“偶然”二字,表明此诗不是一时兴起之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出来的。诗人在酷暑之中感到烦躁不安,于是偶然提笔写了这首诗。首句点明时令,并从侧面暗示了天气之热。
第二句用苍蝇来喻指那些贪图小利、不顾国家大利的人。“苍蝇”在这里并非指普通的苍蝇,而是指一些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小人。这些家伙聚在一起,整天无所事事,只是围着一个盘子打转转。它们虽然很多,但是对国家并没有实质性的危害,因此也无需去驱逐它们。然而,这两句诗却透露出一种讽刺的味道。
第三句则把视线转向窗外,描绘了一个蚊子在帏帐中飞舞的场景。这个小小的生灵虽然弱小无力,但却有着惊人的破坏力。它不停地在帏帐周围盘旋飞翔,使得整夜都无法安宁。这里的“终夜不得息”与前面的“终日不得食”相对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句继续描绘蚊子的行为。它不仅骚扰人们休息,还不断地叮咬人们的身体,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不适。诗人用“驱之仍复来,杀之已无益”来形容这种无奈的局面。他既想赶走蚊子,又担心赶走之后它们还会回来;既想杀死蚊子,又担心杀死之后它们仍然会继续伤害人们。这种矛盾的心理让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之中。
第五句进一步强调了小人的危害性。诗人指出,小人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是在于其行为是否能够真正地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如果这些小人只是表面上的忠诚和服从,而实际上却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国家的蛀虫和祸害。
第六句则是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诗人主张要加强防范,要杜绝小人的存在。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才能够防止小人的侵扰和破坏。此外,还要注重提高人们的觉悟和道德水平,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自觉地抵制小人的危害。
第七句则是进一步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够避免陷入被动的境地。因此,他主张要提前做好准备,加强防范措施,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稳定。
第八句则是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诗人认为,无论是苍蝇还是蚊子,都是人类的敌人。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代表着一种不良风气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这些有害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