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舟与覆舟,水性本无二。
势成在一激,天道亦人事。
厝火于积薪,安得不熛炽。
处处而守常,纷纷焉足恃。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之诗,通过“舟”与“火”的比喻来说明“势成”与“性无二”,强调“势成在一激,天道亦人事”。诗人借喻物来抒发自己对世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即:国家的命运,如同船的沉浮一样,在于是否能够把握时机。而这种把握,又在于能否顺应自然、利用客观条件,而不是靠主观的侥幸和偶然。因此,要像对待火灾那样慎重其事。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不可预料的,只有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1. “载舟与覆舟,水性本无二”意思是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这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舟”为喻,指出国家的兴亡盛衰取决于君主的作为。
  2. “势成在一激,天道亦人事”意为形势的形成在于一瞬的激荡,这是天命决定的,也是人事造成的。这里诗人把命运归结为天意和人意,表明了对时局的认识和态度。
  3. “厝火于积薪,安得不熛炽”的意思是说将火放在柴草堆上,怎么不会发生火灾呢?这句借用了“厝火于积薪”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危险的事情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发生意外。
  4. “处处而守常,纷纷焉足恃”的意思是说人们总是到处寻求安全和稳定,但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答案】
    感兴
    载舟与覆舟,水性本无二。
    势成在一激,天道亦人事。
    厝火于积薪,安得不熛炽。
    处处而守常,纷纷焉足恃。
    赏析:
    这首诗是《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三首。此诗是诗人感于世道险恶、人生多难而作,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前四句写水之可载舟也可覆舟,后四句则从反面论证“水”的危险性,从而告诫统治者要顺应自然、顺应民心、顺应民意,不要逆时而动,更不要逆情而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