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夔不复起,希声委涂泥。中间有作者,抱独无由知。
靡靡世所好,师延乃出奇。子野琴何在,何不撞头为。
清商与浊徵,正声犹曰宜。沐猴而冠佩,流传亦至斯。
始知玉石故杂糅,不可矫矫求异时。作诗但令老妪识,典诰大语勿相师。

注释:

  1. 后夔不复起,希声委涂泥。中间有作者,抱独无由知。
    后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乐官,不再被任用,音乐的美妙声音也失去了。世上有许多善于模仿别人的声音的人,但真正能发出自己独特之声的人却很少。
  2. 靡靡世所好,师延乃出奇。子野琴何在,何不撞头为。
    人们喜欢那些平庸无奇、毫无生气的声音,而那些真正能发出独特之声的人才显得格外突出。子野(司马相如)的琴声在哪里呢?为什么不让它撞击自己的头部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
  3. 清商与浊徵,正声犹曰宜。沐猴而冠佩,流传亦至斯。
    清商和浊徵都是古代的五声音阶,其中正声(即宫音)最为恰当。像猴子戴上花环一样戴上帽子,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并不能真正代表自己。这些东西一直流传至今。
  4. 始知玉石故杂糅,不可矫矫求异时。作诗但令老妪识,典诰大语勿相师。
    终于明白,玉石混杂在一起,不能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写诗要让人一听就能理解,不必追求高深莫测的语言。对于经典文献和诏令诰词等重要文书,也应当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言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通过描写世间的音乐和诗歌创作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全诗通过对音乐和诗歌创作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对艺术的追求往往过于表面化和浮躁,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内涵。同时,诗人还强调了诗歌创作应该注重通俗易懂和情感真挚,不应该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上的复杂和繁复。
    诗人对后世的音乐创作表示了失望。他认为,后夔这样的乐官不再受到重用,音乐的美好声音也随之消失。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社会上那些擅长模仿他人声音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发出自己独特之声的人却非常少。这种看法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在追求个人成就和名利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艺术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诗人对子野(司马相如)的琴声也表示出了深深的赞赏。他认为子野的琴声是如此美妙动听,以至于人们都愿意用身体去撞头表示自己的欣赏之情。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他也暗示了子野的琴声具有独特的魅力,足以让人为之倾倒。
    诗人对清商与浊徵的音乐风格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清商和浊徵都是古代的五声音阶,其中正声(即宫音)最为恰当。这种观点表明诗人认为音乐应该回归到最原始、最纯粹的状态,而不是过分追求华丽和复杂的表现手法。同时,他也暗示了人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迷惑,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内涵和价值。
    诗人还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像猴子戴上花环一样戴上帽子,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却不能真正代表自己。这种现象说明社会上有些人只是追求外表的华丽和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和真诚。
    诗人总结了他对艺术的看法。他指出,真正的艺术应该让人一听就能理解,而不是追求高深莫测的语言。同时,他也提醒人们,对于经典文献和诏令诰词等重要文书,也应当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言辞。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理性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