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水置庭中,虽寒犹未冰。
微风吹一过,便如霜霰凝。
更复动摇之,磊磈结层层。
已而冰到腹,覆之不可倾。
冲冲凿以斧,势将羸其瓶。
坐待阳和至,一泓仍自澄。
始事知有由,后患庶可徵。

【注释】

杂感诗:杂诗。

盎(ǎng)水置庭中,虽寒犹未冰:把水放在庭院里,即使气温很低,水还没有结成冰。

微风吹一过,便如霜霰凝:微微的风一吹,水面就象霜和雪那样凝结在一起。

更复动摇之,磊磈结层层:继续摇晃它,就会使水面上形成一层层的冰层。

已而冰到腹,覆之不可倾:不久,冰层堆满了腹部,覆盖着整个池塘。

冲冲凿以斧,势将羸其瓶:用斧头去凿,势必会把木桶撞坏。

坐待阳和至,一泓仍自澄:等待着温暖的阳光来临,池塘里的水仍然清澈透明。

始事知有由,后患庶可徵:开始时不知道原因,后来知道原因了,以后的麻烦可以预防或避免。

【赏析】

此篇写冬日池塘结冰的情景。全诗分四段。首段描写水结冰的过程;第二段写冰层加厚,以至压破木桶的情况;第三段写冰冻后池水依旧清澈;最后一段写从结冰到解冻的原因及教训。

开头两句:“盎水置庭中,虽寒犹未冰。”把水放在庭院里,即使寒冷,水还并没有结成冰。这是对“冰”的描写。在冬天,水的温度虽然很低,但只要温度不低得使水完全停止运动,水就不会立即结冰。因此,尽管天气寒冷,但只要水处于一种静止状态,它就不会立即凝固成冰。

接下来三句:“微风吹一过,便如霜霰凝。”“微风”是自然界中比较轻微的风。“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白色固体颗粒,是冬季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构成云、雾、雨、雪等降水的基本物质之一。“霰”,是指小而圆的雪珠,通常比一般雪花小得多,直径只有几十厘米左右。霰是由空中的微小水滴在空中冻结而成。“凝”,是凝聚的意思。“霜”与“霰”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所以它们都是气态的混合物。当这种气态混合物在空中停留较长时间的时候,就会发生凝结。由于空气中含有许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尘埃、烟雾、细菌等微粒子,这些微粒子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滴或小粒状的冰晶。因此,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这些冰晶往往会被吹散到其他地方去了。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冰晶会在空气中停留下来,并逐渐长大。如果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形成了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在空气中结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会随风飘荡,并最终降落到地面上来。当这些小冰粒落到地面上时,人们就会发现地面已经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了。这就是霜和霰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效果。

下面三句:“更复动摇之,磊磈结层层。”微风吹过后,水面就会不断地晃动起来,这样就会使得冰层更加紧密地贴附在池塘的底部。

接着四句:“已而冰到腹,覆之不可倾。”不久以后,冰块就堆积到了池塘的中心位置,这时池塘已经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了。由于冰块的重量很大,所以池塘中的水就无法承受住这个重量,从而被压得无法再流动起来。也就是说,这时池塘中的水已经变得非常稠密和沉重了。

最后两句:“冲冲凿以斧,势将羸其瓶。”用斧头去凿冰块,斧头一定会被冻得失去弹性和灵活性的。

“冲冲”是形容斧头的锋利程度很高,“羸”是形容斧头失去弹性和灵活性。“瓶”在这里是喻指木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斧头去凿冰块,那么斧头一定会失去弹性和灵活性的。因为冰块是很坚硬的,而斧头又是很锋利的。所以当斧头砍到冰块上时,斧头一定会被冻得失去弹性和灵活性的。

“坐待阳和至,一泓仍自澄。”等待着温暖的阳光降临,池塘里的水还是会变得清澈透明的。

“阳和”是暖和和温暖的气候的意思。“仍”表示仍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温暖的阳光降临后,池塘里的水温也会逐渐升高起来。这时池塘里的水温就会逐渐变得温暖起来。同时,由于阳光的作用,池塘里的冰块也就会慢慢地融化掉。这样一来,池塘里的水就会变得清澈透明起来。

开头两句写冬日池塘结冰的过程:“盎水置庭中,虽寒犹未冰。”这是第一段。

中间两段写冰层加厚、压破木桶的情形:“微风吹一过,便如霜霰凝。”“更复动摇之,磊磈结层层。”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写冰冻后池底仍为清水:“已而冰到腹,覆之不可倾。”“冲冲凿以斧,势将羸其瓶。”这是第三段。

第四段写冰冻后池底仍为清水的原因:“坐待阳和至,一泓仍自澄。”这两句是最后一段。

这首诗写冬日池塘结冰的情景:把水放在庭院里,即使寒冷,水还并没有结成冰。微风吹过后,水面就会像霜和霰一样凝结在一起。继续摇晃它,就会使水面上形成一层层的冰层。不久后,水面上的冰层就堆积到了池塘的中心位置,这时池塘就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但是冰块却不会压垮木桶。等到温暖的阳光来临的时候,池塘里的水就会变得清晰明亮起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