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山上石屼𡿖,杏山山下水泬。
山前山后沙土红,疑是当年覆军血。
忆昔将军初上马,羽檄交驰遍天下。
貔貅十万出雄关,遮日旌旗隘原野。
画鼓三通不交战,觱篥声中辙先乱。
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
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
功成不坑长平卒,只今竹帛褒元功。
吁嗟推毂竟何补,献俘解缚拜圣主。
有人东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杏山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杏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上的辉煌战事。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解释和分析:

  • 杏山山前山后沙土红,疑是当年覆军血。

  • 这句诗描述了在杏山山前山后发现的红色的沙土,作者推测这可能是当年军队战斗的痕迹。

  • “疑是”:表示作者怀疑这沙土可能是战斗留下的痕迹。

  • “覆军血”:指战场上的流血事件。

  • 忆昔将军初上马,羽檄交驰遍天下。

  • 回忆过去的将军,他刚骑马上战场时,消息和战报像飞箭一样传遍天下。

  • “羽檄”:古代用羽毛装饰的信函或文书。

  • “交驰”:形容战报频繁,迅速传递。

  • “遍天下”:意味着信息传播到全国各地。

  • 貔貅十万出雄关,遮日旌旗隘原野。

  • 十万精锐的军队从雄关出击,他们的旗帜遮挡阳光,使得原野都变得昏暗。

  • “貔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这里比喻勇猛的军队。

  • “十万”:强调军队的数量庞大。

  • “遮日旌旗”:形容军队的气势如太阳般强大,足以遮蔽天空。

  • “隘原野”:使原野变得狭窄。

  • 画鼓三通不交战,觱篥声中辙先乱。

  • 即使有画鼓三通,士兵们也没有发起战争,而是在觱篥的声音中混乱。

  • “画鼓”:古代的一种鼓,用彩色绘制其表面。

  • “不交战”:指没有发生战斗。

  • “觱篥声中辙先乱”:形容士兵们在觱篥声中失去了秩序。

  • 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

  • 两千名骑兵整齐如同天上的神仙,使用长箭和大弓对抗敌人,一人能抵挡万人。

  • “俨”:形容整齐的样子。

  • “大箭长弓”:形容弓箭的威力极大。

  • “一当万”:一个人抵挡一万敌兵。

  • 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

  • 霜冻摧毁了败叶,草被风吹弯了,而地面上流淌着红色血迹,就像海水一样。

  • “败叶”:指被霜冻毁坏的树叶。

  • “偃风”:风吹弯了草。

  • “血流海色波涛红”:形容地面流淌的血液颜色如同大海一般。

  • 功成不坑长平卒,只今竹帛褒元功。

  • 战争取得了成功,并没有伤害到那些在长平之战中牺牲的士兵,他们的名字已经被记载在竹简和丝绸上,以赞扬他们的功绩。

  • “长平卒”:指在长平之战中牺牲的士兵。

  • “竹帛”:古代书写记录用的竹简和丝绸。

  • “褒元功”:赞扬这些士兵的功绩。

  • 吁嗟推毂竟何补,献俘解缚拜圣主。

  • 叹息着认为推动车轮最终有什么用处,但最终还是向圣明的君主献上了俘虏,解开了绑在一起的人的手。

  • “吁嗟”:表示叹息的意思。

  • “推毂”(gǔ): 比喻推动事物前进或发展。

  • “献俘解缚拜圣主”:向圣明的君主献上了俘虏,解开了绑在一起的人的手,表达了臣子的忠诚和敬畏之情。

  • 有人东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

  • 有人向西眺望,仍然在寻找他的亲人,他们曾在燕山埋葬了他的衣冠。

  • “东望”:向西遥望,表达思念之情。

  • “招魂”:指招回逝去的亲人的灵魂。

  • “衣冠”:指的是死者的衣冠(即尸体)。

  • “燕山土”:燕山,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这里用来象征故乡或亲人的安息之地。

这首诗通过描绘杏山的壮丽景象和历史上的辉煌战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