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傥访通德里,愿执吟鞭随杖鸠。
注释:
伯言先生决定南归,我对此感慨良多。
如果将来您去拜访通德里,我愿意执鞭跟随杖鸠(指随行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伯言先生南归的感慨之情。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伯言先生南归的期待和喜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伯言先生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充满了对伯言先生的敬仰之情。
他年傥访通德里,愿执吟鞭随杖鸠。
注释:
伯言先生决定南归,我对此感慨良多。
如果将来您去拜访通德里,我愿意执鞭跟随杖鸠(指随行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伯言先生南归的感慨之情。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伯言先生南归的期待和喜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伯言先生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充满了对伯言先生的敬仰之情。
在秋色满东南之际,自赤壁以还,我们泛舟湖上共享此乐;而在大江之流日夜不息时,我们举杯邀月,寻觅知音共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美景画卷,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知心朋友的珍惜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词逐句解释: 1. 秋色满东南:这句表达了诗人眼中的秋天景色。东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秋天的江南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宁静的美。“东南”二字不仅点明了季节,也暗示了诗人所站或身处的位置
【注释】 我后千年:我辈在千年之后。对祠宇高寒,同钦山仰:面对庙宇,感到冷清,同时仰望高山,表示敬仰。 公应一笑:包拯应该笑一笑。淮流底定:指淮河的水势平定,比喻治理得好。也算河清:也可以说像河水澄清。 【赏析】 这首七绝以议论和抒情的笔调来写包公祠联,表达了诗人对包公的崇敬之情和对包公精神的赞美。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包公比作高山、河流等自然景观,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登妙峰 长松偃蹇山厛㕒,倚空矗立如悬梯。 回旋三百六十级,绝顶上与浮云齐。 我来山下日卓午,林风飒飒篮舆欹。 忽如舟行上急濑,长篙巨石相撑支。 蜿蜒一线入空碧,后迷来径前无蹊。 舆夫邪许亦良苦,据石憩暂还嗟咨。 平生觌面等胡越,此际相倚同安危。 敛昏阶尽得峰顶,入寺再拜潜致词。 自知赋命甚穷薄,此行无恙邀神施。 世途杳杳未遍历,苟免颠越无他祈。 登舆却走下绝壑,微茫夜色迷东西。 峰头镫火出天半
诗句 昔岁辛丑时初秋,朱君介我从翁游。 余二三子亦同志,微言奥义穷探搜。 五年颇极文字乐,志欲据此轻王侯。 浮云变灭那可道,酒人一散如轻沤。 朱云慨慷幸不死,王郎抑塞谁相收。 江南劳客鱼赪尾,塞北逐臣乌白头。 如数子者岂得已,当时颇惜余雅州。 轻将麾盖易觞咏,一官万里天西陬。 年来自视颇失笑,簿书堆案如山丘。 得间对酒不敢醉,始知人事难自由。 先生曹署甚清暇,乃亦不乐思归休。 小园花木手自葺
雁门童子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内容为赞颂某童子的英勇事迹。下面是逐句解读: 1. 童子名福基,年仅十四岁。他拥有如玉般美丽的容颜,宛如瑶环和瑜珥一般璀璨夺目。早有才学和智慧,让他的父亲和师友们都感到惊讶不已。在年纪还很小时,他就已能够解答《易经》和《诗经》等经典著作。 2. 贼军窥伺着潜山、霍山,意图劫掠。然而,这个童子身强力壮,并不惧怕险峻的山峰。他担心母亲无法逃脱
诗句释义与赏析 首句:“南客相逢御水滨” - 译文:我在南方的友人在御水之滨与我相遇。 - 注释:御水,可能是指御河或御塘等地名。南客,指来自南方的人。相逢,相遇之意。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与来自南方的友人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描绘了他们相遇的场景。 次句:“言君消息共沾巾。” - 译文:我们共同分享彼此的消息,眼泪沾湿了巾帕。 - 注释:消息,这里指关于朋友的消息。君
【注】1、除书:朝廷下达的委任状2、龙翰臣方伯:指龙翰臣,曾担任地方官员3、蓼莪诗:《诗经·小雅·蓼莪》篇,原为哀悼死去的亲人之歌4、远道怀人:远地怀念家乡之人5、高堂哭子:家中有丧事时,父母在堂上哭泣6、樽酒欢娱:饮酒作乐7、名山事业:做官的事业8、繁霜满鬓丝:年岁渐长,白发满头。 悼龙翰臣方伯 昨天看到你的委任状,我内心已经十分悲凉,你刚刚被免去官职
注释:近局匆匆路阻长,相看吟鬓各沧浪。 一官飘泊仍军幕,八口艰难且故乡。 客子欲行歌慷慨,故人临别语悲凉。 可堪他日成追忆,团坐同依短烛光。 译文: 别少鹤 近局匆匆路阻长,相看吟鬓各沧浪。 一官飘泊仍军幕,八口艰难且故乡。 客子欲行歌慷慨,故人临别语悲凉。 可堪他日成追忆,团坐同依短烛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益的作品。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注释: 伯言先生决定南归,我对此感慨良多。 如果将来您去拜访通德里,我愿意执鞭跟随杖鸠(指随行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伯言先生南归的感慨之情。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伯言先生南归的期待和喜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伯言先生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充满了对伯言先生的敬仰之情
诗句 昔岁辛丑时初秋,朱君介我从翁游。 余二三子亦同志,微言奥义穷探搜。 五年颇极文字乐,志欲据此轻王侯。 浮云变灭那可道,酒人一散如轻沤。 朱云慨慷幸不死,王郎抑塞谁相收。 江南劳客鱼赪尾,塞北逐臣乌白头。 如数子者岂得已,当时颇惜余雅州。 轻将麾盖易觞咏,一官万里天西陬。 年来自视颇失笑,簿书堆案如山丘。 得间对酒不敢醉,始知人事难自由。 先生曹署甚清暇,乃亦不乐思归休。 小园花木手自葺
登妙峰 长松偃蹇山厛㕒,倚空矗立如悬梯。 回旋三百六十级,绝顶上与浮云齐。 我来山下日卓午,林风飒飒篮舆欹。 忽如舟行上急濑,长篙巨石相撑支。 蜿蜒一线入空碧,后迷来径前无蹊。 舆夫邪许亦良苦,据石憩暂还嗟咨。 平生觌面等胡越,此际相倚同安危。 敛昏阶尽得峰顶,入寺再拜潜致词。 自知赋命甚穷薄,此行无恙邀神施。 世途杳杳未遍历,苟免颠越无他祈。 登舆却走下绝壑,微茫夜色迷东西。 峰头镫火出天半
注释:近局匆匆路阻长,相看吟鬓各沧浪。 一官飘泊仍军幕,八口艰难且故乡。 客子欲行歌慷慨,故人临别语悲凉。 可堪他日成追忆,团坐同依短烛光。 译文: 别少鹤 近局匆匆路阻长,相看吟鬓各沧浪。 一官飘泊仍军幕,八口艰难且故乡。 客子欲行歌慷慨,故人临别语悲凉。 可堪他日成追忆,团坐同依短烛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益的作品。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雁门童子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内容为赞颂某童子的英勇事迹。下面是逐句解读: 1. 童子名福基,年仅十四岁。他拥有如玉般美丽的容颜,宛如瑶环和瑜珥一般璀璨夺目。早有才学和智慧,让他的父亲和师友们都感到惊讶不已。在年纪还很小时,他就已能够解答《易经》和《诗经》等经典著作。 2. 贼军窥伺着潜山、霍山,意图劫掠。然而,这个童子身强力壮,并不惧怕险峻的山峰。他担心母亲无法逃脱
【注释】虞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是江南著名风景名胜区。牛眠:形容山势雄伟,巍峨壮观。倔强:指山石坚硬,不受风化。秦王:秦始皇,这里借指秦皇。梦未醒:指山虽雄伟却无生命意识。老子: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别号。青天:喻指天空或高远的境界。狂生:指诗人自己。家在:家住。猿鸟:指山林中的猿猴和鸟类等野生动物。雷颠:比喻人的气势像雷一样震撼。缒幽:穿行于深幽处。凿险:开辟险路以通行。左摩七星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下面是对每句诗的逐行释义: 舟中望虞山作歌(在船上眺望虞山吟咏) 瀑布悬空不得上,榜师催发声喧阗。 故人见面未许近,霞情云意添缠绵。 咿哑一声交臂失,过门透色空垂涎。 犹幸初平叱石石不起,应无移文来数狂生愆。 虞山高眠得静便,狂生如牛还受尘缰牵。 火迫即墨邑,风走太史迁。 何时对月息残喘,一蓑一笠归卧山之巅。 1. 瀑布悬空不得上,榜师催发声喧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