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间火药库,僻在城东里。
环植竹四围,用以藏军器。
堂堂翁游戎,潜身此依据。
贼来不出剿,干城枉尔寄。
藉非民勇力,逆党何由避。
散财得民心,托公善为计。
【注释】
数间火药库:几间存放火药的仓库。
僻在城东里:偏僻地位于城南。
环植竹四围:环绕种植着竹子四面包围着。
用以藏军器:用来隐藏军用武器。
堂堂翁游戎:威武的将军正在游历。
潜身此依据:隐居在这里作为依靠。
贼来不出剿,干城枉尔寄:敌人来了不去剿灭,白白地寄居在这座城墙上。
藉非民勇力:如果不是民众的勇敢力量。
逆党何由避:叛逆的人如何能够逃避。
散财得民心:散尽财富才能得到民心。
托公善为计:委托您妥善处理此事。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诗人任江陵府法曹参军时所作。当时,宦官头子、藩镇割据势力、地方军阀等相互勾结,大肆侵扰中原地区,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诗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人民敢于反抗的英勇精神。
第一句“数间火药库,僻在城东里”,交代火药库的位置。火药是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一种原始火器,它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因此火药被称为“中国之花”。火药最初用于军事,后来也用于民间的烟火表演。
第二句“环植竹四围,用以藏军器”,描写火药库周围种植竹林。火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对人的眼睛有害,因此,火药库四周种植竹林是为了减少火药爆炸后产生的烟对人的损害。
第三句“堂堂翁游戎,潜身此依据”,描写将军隐居于此地作为依仗。这里的“游戎”是指游历四方、不务正业的人,而“潜身”则是指隐居。诗人借“翁”字,表示对有远见卓识之人的尊敬,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当前形势的认识。
第四句“贼来不出剿,干城枉尔寄”批评了那些懦弱无能、不思进取的人。这些人只会空谈仁义道德,却不敢面对现实,面对危险。他们寄希望于别人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是非常消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懦弱的表现。
第五句“藉非民勇力,逆党何由避”,指出只有民众的勇敢力量才能够战胜邪恶势力。这句话是对民众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正义必胜的信念。
第六句“散财得民心,托公善为计”,赞扬了慷慨解囊的行为能够得到人心。这句诗强调的是民心的重要性,只有得到了民心,才能战胜邪恶势力。这也是对领导者的提醒和要求,只有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民的苦难。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必胜的信念以及对民众的关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