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萝寻微径,山意黯将暮。
幽讨忘体疲,窈窕入深坞。
激籁不通人,踏石凡屡渡。
返景忽难留,苍苍目争赴。
万竹皆为风,千花并成雾。
去鸟有遗音,归樵讵同趣。
夕梵怀信宿,春溪延缓步。
入门不生月,仍倚檐际树。
晚入石人坞还永兴寺
【注释】:
拨萝寻微径,山意黯将暮。
幽讨忘体疲,窈窕入深坞。
激籁不通人,踏石凡屡渡。
返景忽难留,苍苍目争赴。
万竹皆为风,千花并成雾。
去鸟有遗音,归樵讵同趣。
夕梵怀信宿,春溪延缓步。
入门不生月,仍倚檐际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独自一人在山中探寻,欣赏美景后返回寺庙的整个过程。
首句“晚入石人坞还永兴寺”,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进入石人坞并返回永兴寺的行动。
第二句“拨萝寻微径,山意黯将暮”。描述了诗人在探索过程中所发现的美好景色。这里的“拔”是动词,意为推开、拨开树枝;“萝”指植物的藤或蔓类,也指攀援物或绳索;“微径”是指小而隐蔽的小路。整句话的意思是:拨开缠绕的藤蔓,寻找隐秘的小径,此时天色已暗。
第三句“幽讨忘体疲,窈窕入深坞”。描述了诗人在深入探寻的过程中,由于沉浸在美妙的景色中而忘记了身体疲劳。这里的“幽讨”意为探究、寻找;“窈窕”意为深远、幽静;“坞”指山坡上的凹地。整句话的意思是:沉浸在深深的山谷中,忘记了身体的疲惫。
第四句“激籁不通人,踏石凡屡渡”。描述了诗人在深入探访时,无法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必须踩着石头多次渡过险境。这里的“激籁”意为激荡的风声,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的声音;“石凡屡渡”指的是需要多次跨过石头。整句话的意思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无法听到自然的声响,必须要跨越多次石头。
第五到第八句描述了诗人观赏美景后,离开深谷返回寺庙的情景。第九句“返景忽难留,苍苍目争赴”。描述了夕阳西下,美景难以留住,眼睛急切地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这里的“返景”指的是夕阳;“苍苍”是形容词,表示明亮的样子;“目争赴”意思是眼睛急切地想要看更多的东西。整句话的意思是:夕阳西下,美景难以留住,眼睛急切地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
第十句“万竹皆为风,千花并成雾”。描述了万株竹子和千朵花朵都被风吹动的景象。这里的“风”指的是风力;“竹”和“花”都是名词,分别代表竹子和鲜花。整句话的意思是:万株竹子和千朵花朵都被风吹动,仿佛成了迷雾。
第十一至第十二句“去鸟有遗音,归樵讵同趣。”描述了鸟儿离去时留下的声音和樵夫回家时的脚步声。这里的“去鸟”指的是鸟儿离去;“有遗音”指的是留下声音;“归樵”指的是回来的樵夫。整句话的意思是:离开的鸟儿留下了声音,回家的樵夫的脚步声并不相同。
第十三句“夕梵怀信宿,春溪延缓步”。描述了晚上听梵音和春天的溪水让人延慢脚步。这里的“夕梵”指的是晚上听梵音;“信宿”指的是信宿,即晚上;“春溪”指的是春天的溪水;“延缓步”指的是延慢脚步。整句话的意思是:晚上听梵音,春天的溪水让脚步延缓。
第十四句“入门不生月,仍倚檐际树。”描述了诗人进入寺庙后没有看到月亮,仍然靠着寺庙的墙壁上挂着的树。这里的“入门”指的是进入寺庙;“生月”指的是看见月亮;“檐际树”指的是寺庙的墙壁上挂着的树。整句话的意思是:进入寺庙后没有看见月亮,仍然依靠着寺庙墙壁上的树。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山林中的探险过程以及他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