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思胜地,此日试登临。
海气侵云湿,江光带雨深。
宁堪方外想,粗了未来心。
倚槛频恣眺,阴风动客襟。

【注释】:

十年 —— 指诗人在京城十年,怀念江南的山水。

此日 —— 指诗人今天登临金山寺,抒发情怀。

海气侵云湿 —— 海气蒸腾,云雾弥漫,湿润了大地。

江光带雨深 —— 江水波光和雨水交织在一起,显得深沉。

宁堪方外想 —— 怎能忍心去作方外之人,即出家当和尚的想法。

粗了未来心 —— 我这颗心还牵挂着将来的事。

倚槛频恣眺 —— 靠在栏杆上,不断地眺望。

阴风动客襟 —— 阴风扑打着客人的衣服襟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到十二年春间在京城任翰林学士期间创作的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第一篇。诗写诗人在京十年后重游金山寺时的所见所感,表现诗人对家乡、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思念之情。

首联“十年思胜地”,点明诗题中的“金山”二字,并交代了诗人此次重访金山的缘由,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诗人在京城十年,日夜思念着江南的山水,而今终于得以重游故地,不禁感慨良多。“此日试登临”一句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真实感受。他登上金山,放眼望去,只见山峦起伏,云烟缭绕,江水浩渺,波光粼粼,一派江南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并未陶醉于此美景之中,反而又生出了另一种情思:自己如今已经身居京城官场,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难免有些惆怅。而这种惆怅之情,又恰如眼前这美丽的江南景色一般,使人难以忘却。

颔联“海气侵云湿,江光带雨深”紧承首联“此日试登临”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时所看到的美景。诗人站在金山之巅,只见海天相接处的云彩被海水蒸腾而起的雾气笼罩着,仿佛浸透了海水;江面上波涛翻滚,与细雨缠绵交织在一起,使得江水显得更加深远。这一联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既写出了金山的自然景观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迈与豁达。

颈联“宁堪方外想,粗了未来心”则转入对诗人自身的思考。诗人在京城官场上混迹多年,早已习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然而面对眼前的美景,他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无法完全沉浸在这份美好的氛围中。同时,他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不安,担心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会像这江上的风雨一样变幻莫测。这里的“方外想”指的是佛教徒超脱尘世的思想境界,而“粗了未来心”则是指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和不安。这两个词虽然含义相近,但却又各有侧重,前者更多地强调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逃避,后者则强调了他对个人未来的担忧和不安。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世界。

尾联“倚槛频恣眺,阴风动客襟”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金山上的所见所感。他站在栏杆上,不停地眺望着远方的风景。只见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近处的江水在阴风的吹拂下波涛翻滚。这些景象都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然而在这美妙的自然环境中,他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那些年来他在京城官场上的奔波和劳累,让他的心灵备受煎熬。如今当他站在金山之上俯瞰这片美丽的土地时,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里的“阴风”既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又暗喻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以江水波涛翻滚来比喻自己内心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不断追求梦想的决心。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而又内涵丰富,通过描绘金山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家乡、对自然风光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