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人自昔化难和,定乱三经马伏波。
地控八闽门户险,民分两岛版图多。
汉家已议捐炎海,越国何能王赵佗。
孤负天南忠义士,同仇思保旧山河。
【注释】
- 感事:即“感事诗”。
- 蛮人自昔化难和:自古以来,南方蛮人难以和谈。
- 定乱三经马伏波:指西汉马援在平定交趾(越南北部)叛乱时曾用兵三策。
- 地控八闽门户险:地处八闽,是控制南疆的要地。
- 民分两岛版图多:百姓分散在两个岛上,版图繁多。
- 汉家已议捐炎海:汉朝廷已经决定放弃对南海的争夺。
- 越国何能王赵佗:越国怎么能称霸中原呢?
- 孤负天南忠义士:辜负了南方忠诚之士的期望。
- 同仇思保旧山河:共同的敌人让我们怀念着故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感事诗,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南疆和平稳定的期望。首句“蛮人自昔化难和”,回顾了历史上南方蛮人的不安定因素,暗示了和平的不易。接着“定乱三经马伏波”提到西汉马援的三策平定交趾,显示了汉朝的强大实力,为后来的和平奠定了基础。然而,“地控八闽门户险”和“民分两岛版图多”揭示了南疆地理的复杂性和民众的多样性,使得统一变得困难。
接下来的两句“汉家已议捐炎海,越国何能王赵佗”表达了汉朝廷已经决定放弃对南海的争夺,而北方的越国则难以与中原抗衡。这种对比突出了南方的脆弱和需要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孤负天南忠义士”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使南方保持和平的遗憾,同时也体现了对南方英雄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地理描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疆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稳定的向往。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思考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