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邑西风触树鸣,出门延首向西行。
白云村落半明灭,黄叶人家时雨晴。
城角又催临暮调,野春闲送隔溪声。
登台我亦悲秋客,作赋长余宋玉情。
【注释】
秋日西城:秋天的傍晚时分在城外。西城,指长安城,即今西安。
荒邑:荒凉的城镇。触树鸣:秋风刮动树叶发出声响。
白云村落半明灭:天边飘着的白云时隐时现。黄叶人家:落叶满地,房屋斑驳。
又催:催促。临暮调:傍晚时分传来的乐曲。野春闲送:春天的气息在野外悠闲地传递。隔溪声:从远处传来的溪水声。
登台我亦悲秋客:登上高楼我也是一个悲秋的人。作赋长余宋玉情:写下诗赋也常常流露出像宋玉一样的伤感之情。宋玉是战国时的楚国辞赋家。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站在长安西城的高处眺望远山和村舍的情景。诗中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怀乡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慨,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事沧桑的感慨。
首联“荒邑西风触树鸣,出门延首向西行。”描写了诗人站在高高的城墙上远眺西城的景象。荒邑,荒凉的城镇;西风,指秋季凉爽的风;触树鸣,是指风吹过树木发出的声响;出门延首向西行,是形容诗人望着遥远的西城而久久不愿离去的样子。
颔联“白云村落半明灭,黄叶人家时雨晴。”描写了诗人在高楼上看到远处村落里半隐半现的白云和黄叶飘落的人家时的情景。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萧瑟的气氛,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幽美动人。
颈联“城角又催临暮调,野春闲送隔溪声。”描写了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乐曲声和溪水声的情景。临暮调,指的是傍晚时分传来的乐曲;野春闲送,是指春天的气息在野外悠闲地传递。
尾联“登台我亦悲秋客,作赋长余宋玉情。”描写了诗人站在高楼之上,感慨自己的悲秋之客的身份,以及他作赋时总是流露出像宋玉一样的伤感之情。这里用宋玉来代表诗人自己,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人事沧桑的感叹。
整首诗写得意境深远,情景交融,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意味,使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凄凉与哀婉之美,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