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家国两伤残,世变端留尔我看。
桂海能来蒐志乘,龙州聊得共春寒。
楼堪北望登偏怯,溪纵双流合岂难。
自顾绝非穷塞主,江湖好为办渔竿。
【注释】
送柽弟赴沪:饯别侄子张柽(字子京,号柽弟)去上海。
中年家国两伤残:意谓在国家和家庭都遭受损害时,自己已至中年。
世变端留尔我看:意谓世事变迁,你我都要面对现实。
桂海能来蒐志乘:指桂海潮(字子云,号桂海,明末清初诗人、学者)的诗文集《搜神记》流传于世。
龙州聊得共春寒:意谓龙州(今广西柳州)的春天虽美,但与家乡相比总觉有些凄凉。
楼堪北望登偏怯:意谓站在高楼上向南眺望,总感到有些畏惧。
溪纵双流合岂难:意思是说溪水从两岸流淌过来,即使它们汇聚在一起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自顾绝非穷塞主:意思是要自勉,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贫穷边塞的人。
江湖好为办渔竿:《后汉书·王符传》:“江湖有芦荻白鱼,网不能取。”王符认为江湖之利,可使人富足。此诗借以表达对前途的自信,并希望张柽弟在外有所作为。
【赏析】
这首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诗人送侄子张柽赴上海途中所写。当时正值明朝末年,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许多士人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诗人对此深感忧虑。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的。
首联“中年家国两伤残”,点出自己已是中年,同时感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自己家庭的不幸。这里的“中年”不仅是指年龄,还隐喻了人生的经历和感悟。诗人在此时送别侄子,内心自然是感慨万千。
颔联“桂海能来蒐志乘,龙州聊得共春寒”,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侄子未来生活的期许。诗人希望张柽能在桂海(今广西桂林)找到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在龙州(今广西柳州)也能享受到春天的美好。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侄子的关心,也反映了他对侄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颈联“楼堪北望登偏怯,溪纵双流合岂难”,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送别时的心理状态。站在高楼上向南望去,诗人感到有些畏惧和不安。这是因为他看到家乡的山河已经破败不堪,而侄子即将离开家乡,前往远方。然而,诗人并没有放弃希望,他认为溪水汇聚起来并非不可能,就像侄子将来的成就一样,虽然艰难,但终究会到来。
尾联“自顾绝非穷塞主,江湖好为办渔竿”,则是诗人对自己和侄子的鼓励和鞭策。诗人表示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贫穷边塞的人,相反,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鼓励侄子不要因为离家而感到悲伤和自卑,应该像自己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侄子未来的祝福和期望。同时,它也揭示了诗人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其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