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扶伤二载馀,坚持不杀竟何如。
悬知胡越同舟谊,远胜孙吴相斫书。
长策犹须教耕战,穷边可使阙储胥。
谁人错讶经营意,规复南交计尚疏。

【注释】

  1. 吊死扶伤二载馀: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泾原兵变时,王叔文、王伾等被贬。二年多以后又起用为官。
  2. 坚持不杀:指李吉甫在任宰相期间,因不满宪宗削夺其兵权,曾上疏力谏宪宗“勿以私怨废公议”,并说“吾辈固当以死争”。
  3. 悬知:料想。胡越:古代中原人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南方人称少数民族为越。比喻异族。同舟谊:共同在船上的情谊。孙吴:春秋时吴国和楚国的别称,这里借喻唐朝和南诏的关系。相斫书:相互攻击的书,即战书。
  4. 长策犹须教耕战:指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李吉甫因对南诏用兵失败而被贬出京,他向宪宗献计,主张加强边境屯田,训练军队,以巩固国防,使边疆安宁。
  5. 穷边可使阙储胥:指李吉甫提出加强边防建设的建议,以补充国家的财政开支。
  6. 经营意:指李吉甫的治国方略。
  7. 规复南交计尚疏:指李吉甫提出的“规复南交”的计划,因为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而难以实现。

【赏析】
本诗是李吉甫于元和十二年因建议加强边防而遭贬谪后所作。全诗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与无奈之情。
首句“吊死扶伤二载馀”,指自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泾原兵变以来,自己被贬已经两年有余。诗人感慨岁月流逝,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生活的失望和无奈。
次句“坚持不杀竟何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宪宗削夺其兵权的不满和抗争。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不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
第三句“悬知胡越同舟谊”,诗人运用了“同舟共济”这个典故,比喻他和南诏的关系像同乘一条船一样紧密。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的忠诚和坚定。
第四句“远胜孙吴相斫书”,诗人借用了孙吴之战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他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过了其他对手。
第五句“长策犹须教耕战”,诗人在这里提出了加强边防建设的建议。他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农业生产和战争训练,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第六句“穷边可使阙储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国家财政状况的关注。他认为只有通过加强边疆建设,才能有效地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
最后一句“谁人错讶经营意”,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那些不理解他的人所发出的质疑和批评的不满。他认为他们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他的用心和苦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国事的关心和忧虑,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和愤懑。同时,也展现了李吉甫的才华和气节,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