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何而为人,骨肉亦已具。
奄忽遂物化,掣电未尝驻。
微质倏去来,我意初不悟。
儿曹何所失,洒涕向暗处。
有无旋相生,常理自成数。
久视或偶然,沉吟山色暮。
生女七日而殇:
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是一首悼亡诗。“七日”,指婴儿出生后的第七天,这里用来表示时间之长;“殇”,夭折。
夫何而为人,骨肉亦已具:
为何成为人,身体和灵魂都有了。
奄忽遂物化,掣电未尝驻:
突然死去变成了物质,闪电从未停息过。
微质倏去来,我意初不悟:
微小的身体忽然出现或消散,我最初并没有察觉。
儿曹何所失,洒涕向暗处:
孩子们失去了什么?他们只能洒泪于昏暗之处。
有无旋相生,常理自成数:
有与无相互转化,这是自然规律。
久视或偶然,沉吟山色暮:
长时间地看,或许只是偶然的事,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写妻子去世后,作者思念妻子的情思。全诗以抒情为主,但中间穿插议论,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诗人对生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念。诗中运用典故较多,如“掣电”即“飞光”,“臾死”即“短命”,“山色暮”即“黄昏”。
第一段:“生女七日而殇”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诗人面对刚刚诞生的女儿,欣喜不已,可是转瞬之间,她夭折了,令人痛心疾首!
第二段:“夫何而为人,骨肉亦已具。”诗人由女儿的夭折想到人的生死,感慨人世间的无常。诗人认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有骨肉(指父母)的缘故。
第三段:“奄忽遂物化,掣电未尝驻。”诗人又把目光转向自然界,他看到闪电在天空闪烁,一闪即逝。他感叹道,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便消失不见。
第四段:“微质倏去来,我意初不悟。”诗人想到自己身体也是由细微的物质组成,他意识到生命的无常。
第五段:“儿曹何所失,洒涕向暗处。”诗人想到了自己年幼的孩子,他们在暗处哭泣。诗人觉得,他们失去了什么?他们只能在黑暗中哭泣。
第六段:“有无旋相生,常理自成数。”诗人认为,有与无是互相转化的,这是自然规律。
第七段:“久视或偶然,沉吟山色暮。”诗人想到自己长时间地看山,或许只是偶然的事,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死亡的恐惧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