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无安流,柳庆久糜烂。
匪梳兵如篦,用人实不善。
奏报多斩获,肃清谓已近。
岂知祻未艾,复致柳州叛。
溃卒趋东泉,中渡首亦散。
或云陷雒容,桂林殊可患。
大臣顿失措,满局子俱乱。
边军才五千,遂欲调其半。
两月仅能达,宁足御奔窜。
藩篱羌自撤,何以弭外衅。
非予执不可,隐忧谁的见?
治丝而棼之,抵几为一叹。
柳州兵变
左江无安流,柳庆久糜烂。
匪梳兵如篦,用人实不善。
奏报多斩获,肃清谓已近。
岂知祻未艾,复致柳州叛。
溃卒趋东泉,中渡首亦散。
或云陷雒容,桂林殊可患。
大臣顿失措,满局子俱乱。
边军才五千,遂欲调其半。
两月仅能达,宁足御奔窜。
藩篱羌自撤,何以弭外衅。
非予执不可,隐忧谁的见?
治丝而棼之,抵几为一叹。
注释:
左江:指广西左江道,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左右江流域一带地区。左江是古代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无安流:没有安宁的水流。柳庆:唐朝宰相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历任邕管(州名)刺史、岭南节度使等职。柳仲郢在任官期间,贪得无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时他还滥杀无辜,导致地方官员人人自危,人心惶惶,无法安宁。
匪:同“非”,表反问语气。梳:梳理。篦:一种用竹条编成的梳具,用以梳理头发。这里比喻治理军队。实:实在,的确。不善:不善于使用人才。
奏报:向皇帝报告战事进展。多:很多。斩获:指杀死敌人。肃清:使混乱的局面得到平定。谓:表示判断的连词。已:已经。
岂:难道。祻:通“亘”,延伸。未艾:没有得到制止。复:又。致:招致。叛乱:指发动兵变。
溃卒:逃散的军队。趋:奔赴,往。东泉: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省河池市东兰县境。中渡:地名。
或云:有人说。陷:沦陷。雒:古国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洛川县一带。桂林: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带。殊:非常。可:可以,能够。患:祸害。
大臣:指宰相大臣们。顿:顿时,一下子。失措: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乱:混乱。
边军:边疆的军队。才:只,只有。五千:五百人。遂:于是。欲:打算。调其半:征调其中的一半。
两月:两个月的时间。达:到达某地。宁:哪里。足:足够,能够。
藩篱:屏障,篱笆。羌: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自撤:自己撤去,自己放弃。何以:用什么来,怎么能够。弭:消除,停止。外衅:边境上的敌人侵扰。
非:不是。执:掌握,控制。隐忧:内心的忧虑,深藏不露的忧虑。
治丝而棼之:治理丝线却使它缠绕不清。比喻处理事情不得当,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糕。抵:至,及。为:成为,变成。一叹:一声叹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瓘的《柳州兵乱》诗。这首诗描写了柳州兵变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第一句“左江无安流,柳庆久糜烂。”描述了柳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左江是指广西左江道,即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左右江流域一带地区。柳庆则是唐末宦官,他在这里长期盘踞,使得当地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时他还滥杀无辜,导致地方官员人人自危,人心惶惶,无法安宁。这句诗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描述,为后面的事件铺垫了基础。
接下来的几句“匪梳兵如篦,用人实不善。奏报多斩获,肃清谓已近。”则描绘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状况。匪梳兵如篦,比喻治理军队时过于严厉和苛刻;用人实不善,则指出当时的统治者不善于选拔和使用人才。奏报多斩获,说明战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肃清谓已近,则表示人们认为战争的胜利即将来临。
然而诗句中的转折却突然而至:“岂知祻未艾,复致柳州叛。”这一句揭示了事件的真相,原来所谓的胜利只是表面的平静,真正的危险并没有解除。因为叛乱的发生是由于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所导致的。这句诗句既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情况的担忧和不满。
最后两句“溃卒趋东泉,中渡首亦散。或云陷雒容,桂林殊可患。”则描述了叛乱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作者的担忧。溃卒趋东泉,意味着叛乱的士兵正在奔赴东泉这个地方;中渡首亦散,则表示中渡这个地方也已经陷入混乱之中;或云陷雒容,指的是叛乱者可能会攻占洛阳这个地方;桂林殊可患,则表示桂林这个地方也会受到叛乱的威胁。
整首诗通过描绘柳州地区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状况,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同时通过描述叛乱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作者的担忧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局势的深深忧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