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锁付与谁?主人几忘之。孤军带饥色,欲去不得辞。
奉食逢黔敖,天幸闻嗟来。车薪火已然,何从借一杯。
相视作隐语,无暇更敦诗。政府诿疆吏,疆吏谢不才。
时事岂可为,伊戚胡自贻。

【注释】

边:边境。付:交给。谁:指谁人。主人:比喻疆吏。几:几乎。忘之:忘记。孤军:孤立的军队。饥色:饥饿的神色。欲去不得辞:想离开却无法推辞。奉食:接受食物。黔敖:春秋时宋国贵族,曾设盛宴招待被围困的鲁国军民,鲁哀公曾向他乞讨食物。天幸闻嗟来:上天保佑,听到“嗟来”的命令。车薪:小车所运柴草,比喻力量微小。何从借一杯:如何能喝到一杯水呢?相视作隐语:相互之间当作隐喻的话。暇:空闲。政府诿疆吏:朝廷把边疆事务交给疆吏管理。疆吏谢不才:疆吏以自己能力不足而推托责任。时事岂可为:国家局势难道能够挽救吗?伊戚胡自贻:这又能怪我吗?伊:他。戚:忧。胡:哪里。自贻:自己带来。

【赏析】

此诗是杜甫流寓成都时期所作的组诗《诸将》中的第三首。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当时战争形势的险恶和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全诗八句,前三联描写军队在战乱中的处境,后三联则写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前四句写军队处境艰难,作者用对比手法,将军队比作孤军带饥色的将士,而将统治者比作忘其恩义的主人。最后两句写士兵因受冻饿,不得不忍受饥饿的煎熬,但又不敢轻易离队而去,因为一走就可能被敌军抓住,从而陷入绝境。

中间四句描绘了士兵们在战乱中的生存状况。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巨大困难,还有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士兵们渴望得到救援,但往往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漠视和忽视。这种境遇让他们倍感痛苦和无助,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感慨。他认为国家局势已经非常危险,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起拯救国家的责任。然而,当诗人看到那些无能的官员们纷纷推脱责任时,不禁感叹不已。他问自己:“这又能怪我吗?”这句话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士兵生活以及社会现状的描述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疾苦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