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重忠义,甚喜得余阙。
五百七十年,向往记岁月。
阙称善楷书,此卷果精密。
气出乌丝阑,严整见风骨。
释褐授泗州,结习殊未脱。
当时为谁写,郑重署官阀。
安知弄翰手,挥戈乃尤杰。
孤立万贼中,江淮赖全活。
屯田治战具,经营非苟率。
大厦既难支,终为寇所没。
翰林辞不往,守死信苦节。
书生任军旅,所恃祇抗烈。
戍边虽生还,望古犹郁勃。

首先输出的诗句是:尚书重忠义,甚喜得余阙。

译文:尚书大人看重忠诚和正义,很高兴能得到我余阙。

注释:尚书:指朝廷中的大臣或高级官员。重:重视。忠义:忠诚和正义。甚喜:非常高兴。得余阙:得到余阙这个人。余阙(1302-1358),字廷益,号青阳子,元末明初人,明朝开国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因功被封为永嘉侯。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尚书对余阙这位英勇将领的赏识和赞赏之情。尚书大人看重忠诚和正义,因此他非常高兴能够得到余阙这样的人才。这句诗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忠诚和正义的重视。

接下来是第二句:“五百七十年,向往记岁月。”

译文:五百七十年来,我们向往着这段美好的时光。

注释:五百七十年:指从唐朝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五百七十余年了。向往: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历史长河中美好时刻的怀念和向往。人们常常怀念那些美好的时光,因为它们已经离我们而去,成为了永恒的记忆。这句话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第三句:“阙称善楷书,此卷果精密。”

译文:余阙称赞我的楷书写得好,这本书法卷轴果然非常精细。

注释:阙:指尚书大人。称善:称赞某人的优点。善:优点。楷书:古代书法的一种,指用正楷书写的文字。此卷:指这本书法卷轴。果:果然。精密:精细准确。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余阙对作者书法技艺的认可和赞赏。余阙称赞余阙的楷书写得好,并且认为这本书法卷轴非常精细准确。这句话也体现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

第四句:“气出乌丝阑,严整见风骨。”

译文:笔力遒劲有力,展现出一种严谨而不失风骨的气质。

注释:气出:指笔力强劲有力。乌丝阑:古代书法用的纸张,上面有用墨汁勾勒出的线条,称为“乌丝阑”。严整:整齐有序。风骨:气质、风格。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余阙书法的特点,即笔力遒劲有力,展现出一种严谨而不失风骨的气质。这句话赞美了余阙的书法技艺高超,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风格的欣赏和推崇。

第五句:“释褐授泗州,结习殊未脱。”

译文:辞去官职后被授以泗州太守之职,但旧有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摆脱。

注释:释褐:辞去官职。授:授予职务。泗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宿迁市一带。结习:指旧有的习气、习惯。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余阙辞去官职后被重新任命为泗州太守的情况。虽然辞去官职后被重新任命,但是余阙的旧有习气并没有完全摆脱,这反映了余阙在官场上的复杂经历和内心的挣扎。

第六句:“当时为谁写,郑重署官阀。”

译文:当时为了谁而写下这些文字?我郑重地署名以显示身份地位。

注释:为谁:为什么,为了什么目的。写:写作、书写。署官阀:签署文书,表示自己的官位和身份。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余阙在书写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余阙在书写时,是为了某个目的或者某个人而写下文字的,他郑重地签署文书以显示自己的官位和身份,体现了他对权力和责任的认识和担当。

第七句:“安知弄翰手,挥戈乃尤杰。”

译文:又有多少人能够像余阙那样善于运用笔墨呢?只有他在挥戈作战时显得格外杰出。

注释:安知:怎能知道。弄翰手:擅长使用毛笔的人。挥戈:挥舞武器。乃:就。尤杰:特别杰出。

赏析:这句诗赞美了余阙在书法和军事两方面的卓越才能。余阙不仅擅长书法,而且在战场上也能够运用自如,挥舞武器时显得格外杰出。这句话表达了对余阙多方面才能的钦佩和赞赏。

第八句:“孤立万贼中,江淮赖全活。”

译文:在众多敌人的包围中孤立无援,但江淮地区得以保全生灵。

注释:孤立:形容处于困境或孤立无援的境地。万贼中:指众多的敌对势力。江淮:泛指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统称,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赖全活:得以保全生灵。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余阙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国家人民的保护作用。在众多敌人的包围中,余阙仍然能够坚守阵地,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体现了他的英勇和决心。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江淮地区在余阙的保护下得以保全生灵的重要性。

第九句:“屯田治战具,经营非苟率。”

译文:屯田管理战备物资,经营不是随意进行的。

注释:屯田:古代的一种经济制度,指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屯田机构,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要负责军队的供给。治战具:管理和准备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经营:指经营事业或经营策略的实施。非苟率:不随意进行,注重实效。

赏析:这句诗赞扬了余阙在屯田管理战备物资方面的智慧和能力。他注重实效,通过屯田等措施来保障军队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掠夺和战争。这句话也反映了余阙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第十句:“大厦既难支,终为寇所没。”

译文:大厦已经难以支撑,最终被敌人占领灭亡。

注释:大厦:比喻国家或组织。支:支撑。寇:指敌人。没:灭亡。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国家或组织在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时的无力感和无奈情绪。国家或组织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下去,最终会被敌人占领和灭亡。这句话反映了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也暗示了国家的脆弱性和易受伤害性。

第十一句:“翰林辞不往,守死信苦节。”

译文:翰林院拒绝我的请求,坚守信仰而死守节操。

注释:翰林院:古代皇帝设置的专门机构,负责撰写诏令文书等事务。辞:推辞、拒绝。不往:不去上任或不采纳建议。守死:坚守生命。信苦节:忠于自己的信仰和节操。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余阙对于自己职责和使命的认识和坚持。他拒绝了翰林院的邀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节操而死守岗位。这句话体现了余阙对于自己职业和信仰的高度忠诚,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的坚定支持。

第十二句:“书生任军旅,所恃祇抗烈。”

译文:书生担任军旅职位,依靠的是英勇的气概。

注释:书生:指读书人或文人。任军旅:担任军人职务。所恃:依靠的东西。祗:只是、仅仅。抗烈:抵抗强敌。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文人担任军旅职位的不易和勇敢精神。他们依靠的是自己的英勇气概和坚定信念,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敢地承担起重任。这句话赞美了文人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也反映了文人在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第十三句:“戍边虽生还,望古犹郁勃。”

译文:虽然回到了边境防守之地并生还,但望着过去的战场依然心潮澎湃、意气风发。

注释:生还:生还,活着回到原来的地方。戍边:防守边境。郁勃:心情激动、振奋的样子。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余阙在守卫边境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守护。虽然他在战斗中成功生还,但他仍然心潮澎湃、意气风发,对过去的战场充满了感慨和自豪。这句话也反映了余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