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乃见幽,毕世意不展。
疑狱卒难明,孤臣涕空泫。

【注释】

天王:指汉武帝。幽:幽冥,死后的去处。毕世:一生。意不展:心意不得舒展。疑狱卒难明:意思是疑案、疑难案件都难以明断。孤臣涕空泫:意思是作为孤臣,只能泪流满面。泫(xuan,洒落的样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当时李白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夜郎县尉,这首诗就是他在夜郎时写的。全诗四句,内容是写诗人夜宿荒郊,月下独行时的所感。

前两句“十月十四夜月下,天王乃见幽,毕世意不展。”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物,交代了诗人夜宿荒郊,孤独无伴。“乃见幽”是说月亮明亮如洗。“毕生意不展”是说作者平生志愿不能实现。

中间三句“疑狱卒难明,孤臣涕空泫。”则是写他独处异乡,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禁感慨万千。“疑狱”即疑难案件,这里用“疑狱”喻指自己一生所遭遇的是非曲直难以明辨。“难明”是说无法弄清真相。“孤臣”即孤苦伶仃的臣子,这里用“孤臣”比喻自己。这一句中有两个典故。一是“疑狱”,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冯谖在孟尝君家寄食多年,后以匿名信批评孟尝君听信小人谗言,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孟尝君因此被齐王驱逐出国。冯谖离开孟尝君时唱道:“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另一个典故是“孤忠”,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率军出雁门,与匈奴单于战数十回合,箭尽援绝,身受重伤,回营后自知必死。李广向天子请求赐尚方监斩剑自刎,天子不忍,命其解衣待诏。李广拔刀自杀前对儿子说:“不想遭际如此,汝可善视我尸首!”后人把李广的这种忠心耿耿称为“孤忠”。李白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忠心报国却屡遭打击的愤懑之情。“孤臣涕空泫。”这句诗中的“孤臣”指的就是李白自己,“涕空泫”是说泪流不止。

末句“疑狱卒难明,孤臣涕空泫”与开头“十月十四夜月下”相呼应,照应紧密自然,结构严谨。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来反映现实。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叙事;后半部抒怀。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