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孟天下才,意气不尽同。
少孟似贾谊,长孟真扬雄。
出言为布帛,孰与少孟工?
微词有千秋,谁追长孟踪?
吾获从之游,相逐犹云龙。
一时几豪杰,万古罗心胸。

【注释】

海藏楼杂诗:诗人以海藏楼为题,写了一首《杂诗》,表达了对二孟才华的赞美。二孟:指李白与孟浩然。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文学家。少有才名,曾受皇帝宠信,但因遭忌而被贬谪,抑郁不得志。后被召回长安,任太中大夫给事中书令。扬雄(前53一约18):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曾作《逐贫赋》、《解嘲》等文章,讽刺豪门贵族。后失官家居,穷困潦倒,发愤著书。其著作今存赋、传、史、论共14篇。

意气:志向与气概。不尽同:不完全相同。少孟:指李白。似贾谊:像贾谊的文风。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曾被封为梁王太傅,因遭诽谤而获罪流放长沙。长孟:指孟浩然。真扬雄:像扬雄的文笔。真:真是,确实。布帛:比喻诗文。孰与:哪里比得上。微词:含蓄的言辞。千秋:千年,长久。谁追:谁能够追随。相逐:相互追逐。云龙:风云变幻,比喻世事变化不定。云:飘动的样子。龙: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尊贵的人物。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开元十四年(726)春游海藏楼时所作。当时诗人刚从江夏司马任上退隐,他看到友人孟浩然也来到海藏楼,便写了这首诗,抒发他对两位好友才华的赞赏之情。

首联“二孟天下才,意气不尽同”,点出主题,表明了诗人对二孟的推崇和羡慕,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颔联“少孟似贾谊,长孟真扬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两位友人的风采,同时将他们分别与历史上杰出的文人贾谊、扬雄相比,显示了自己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二人不同的特点。

颈联“出言为布帛,孰与少孟工?微词有千秋,谁追长孟踪?”两句用“出言为布帛”比喻两位友人才学高超,无与伦比;用“孰与少孟工”强调自己不如李白;用“微词有千秋”赞美了两位友人的文章能流传千古;“谁追长孟踪”则表示自己虽然不及古人,但仍然希望能与朋友一起追求更高的境界。

尾联“吾获从之游,相逐犹云龙”一句,既表明了自己愿意追随两位友人,又暗喻了自己希望与他们共同进退,成为风云人物的愿望。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开阔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也展示了他豪情万丈的个性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