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国知以兵,何如守以民。无民孰与国?恃官终难存。
吾民弱至此,久散不能群。救亡事虽急,翻欲治本原。
扬汤以止沸,岂如去其薪。满蒙苟相合,不下千万人。
部落得渐强,地利谁能分?交通实上策,速决胡逡巡?
锡公持此谋,程公为我言。我许为一行,暂为诸侯宾。
悲歌极慷慨,老去弥苦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守国知以兵,何如守以民”,意思是:用军队来守卫国家,和用老百姓来守卫国家,哪一种更好一些呢?“吾民弱至此,久散不能群。”意思是:我民众的力量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分散之后不能团结起来。“扬汤以止沸,岂如去其薪。”“满蒙苟相合”意思是:把水扬起来让它停止沸腾,怎么能比得上去掉它的柴火呢,“部落得渐强,地利谁能分?”意思是: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地理环境又怎能分割呢?“交通实上策,速决胡逡巡?”意思是:联合交通是上策,迅速决定战争进程才不会拖延。

【答案】

(1)译文:用军队守卫国家和用百姓守卫国家哪种更好呢?我民众的力量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分散之后不能团结起来。扬汤以止沸,岂如去其薪;部落得渐强,地利谁能分,联合交通是上策,迅速决定战争进程才不会拖延。

(2)注释:这首诗是元朝诗人萨都刺的作品,写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萨都刺字天锡号直夫,山西永济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曾做过县尉、县丞一类的小官,后弃官隐居不仕,晚年才在家乡定居下来。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元军南侵的担忧,对元朝政府不恤民力而只重武功,以致造成蒙古族内部矛盾加剧的不满。首联提出问题:“守国知以兵,何如守以民”,“守国”,指保卫国家。作者认为用武力来守卫国家和用百姓守卫国家相比,哪个更好一些?“何如”二字是全诗的中心词句。接着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民孰与国?恃官终难存”。没有人民的支持,谁又能保国?依赖官员终归难保国家的生存!这是作者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第二联紧承上联,具体指出:由于统治者不恤民力,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人民力量虽弱,但长期聚散不能团结,所以救亡图存的事情虽然急迫,却反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联进一步展开论述:“扬汤以止沸,岂如去其薪。”“扬汤”比喻用武力镇压叛乱。这里作者认为:扬汤止沸,不如去其薪。也就是说:用武力镇压叛乱,还不如去掉引起叛乱的根源——老百姓的负担太重。第四联进一步展开议论:“满蒙苟相合,不下千万人。”意思是说:蒙古族如果能够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人数也不会少于千万之众。最后两句“部落得渐强,地利谁能分?”意思是:各个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地理环境又怎能分割呢?第五联进一步展开议论:联合交通是上策,迅速决定战争进程才不会拖延。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元朝统治者不恤民力、只重武功而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