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失路窜岩底,卷山怒涛龙欲起。
笔下风声来似水,道人胸中乃有此。
斑斑古苔含墨理,作鳞之而极可骇。
心知化石或未成,定有茯苓堪作饵。
尝观许遇画长松,半身埋云高不止。
峰颠隐隐动天籁,犹恨近前难逼视。
岂若此画任摩挲,坐卧时疑风入耳。

【注释】

苍虬(qiú):形容松树枝干扭曲如龙。阁观:指观赏书画。吴仲圭:即宋画家吴希恕,字仲姬。

窜岩底:指山中深处。卷:掀起。

风声来似水:笔力雄劲有力,如水势汹涌。道人:这里借指作者自己,因为作者自称“道人”。

斑斑古苔:苔藓斑驳,显露出画上的墨色。含墨理:蕴含着墨的规律。作鳞之而极可骇:就像鱼鳞一样排列有序,令人感到惊骇。极可骇:非常可怕。

心知化石或未成:知道这幅画中的石头还未完全变成化石。定有茯苓堪作饵:一定有像茯苓这样的药材可以作为药饵使用。

长松:长长的松树。半身埋云高不止:一半身子被云雾掩映,显得高耸入云。半身,指松枝的一半。

峰颠隐隐动天籁:山峰顶端隐约传来天籁之音。天籁,指天上的清越音响。

岂若此画任摩挲:不如这幅画任你摩挲抚摸。任摩挲:任凭你摩挲、抚弄。

坐卧时疑风入耳:坐着躺着时,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耳朵的声音。

【赏析】

此为题咏吴仲圭《苍虬阁观松》诗的七绝。

第一句点明观看地点和时间,苍虬阁是作者的书房,他经常在这里欣赏吴仲圭的山水画。

第二句写画面上的情景:山中深处的一条大瀑布腾起巨大的浪花和水柱,好像一只龙正在喷吐着怒火,要冲出岩石。

第三句写画中的风:笔力雄劲有力,如同从高山流下来的湍急水流,使人感受到一股震撼的力量。

第四句写画中所包含的哲理:作者看到这幅画后,想到道人胸中也有这种力量,所以赞叹不已。这里的“道人”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意思是说自己也有这股力量,只是尚未完全表现出来罢了。

第五句说画中所蕴含的自然法则:画中的古苔布满了整个画面,苔藓的颜色和形态都隐含着大自然的法则。

第六句说画中的形象:画中的松树就像鱼鳞一样排列有序,令人感到惊骇。

第七句是全诗的高潮和结尾:作者深知这幅画中的石头还未完全变成化石,因此认为它一定有用,说不定还能做成药饵呢。

第八句写画中的景色:整幅画面就像是一幅天然的长卷画,半边身子被云雾掩映,显得高耸入云。

第九句写画面给人的感觉:山峰顶端隐约传来天籁之音,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第十句以反问的方式表达对这幅画的感受:难道还不如让这幅画任凭你摩挲抚摸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