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乐园中好树石,海波吞天滞魂魄。
九原想与夷齐游,徙倚祠门长太息。
当年东邻重忠义,潘侯倒屣迎宾客。
驹笼私第址堪寻,龙麓高坟碑未泐。
我游江户尝凭吊,窃敬此翁世莫识。
忽闻学社噪杭州,归骨建祠争甚力。
斯人辟世虽不返,故国旧君心匪易。
纷纷正欲废大伦,谬托同心定何益。
策名委质义难背,自许英灵照肝膈。
善学柳下有不可,妄附紫阳渠所斥。
汤蛰仙请求为他撰写一首纪念明末清初遗老朱舜水的诗
在后乐园中好树石,海波吞天滞魂魄。
九原想与夷齐游,徙倚祠门长太息。
当年东邻重忠义,潘侯倒屣迎宾客。
驹笼私第址堪寻,龙麓高坟碑未泐。
我游江户尝凭吊,窃敬此翁世莫识。
忽闻学社噪杭州,归骨建祠争甚力。
斯人辟世虽不返,故国旧君心匪易。
纷纷正欲废大伦,谬托同心定何益。
策名委质义难背,自许英灵照肝膈。
善学柳下有不可,妄附紫阳渠所斥。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悼念明代遗老朱舜水(1600—1644)的七言律诗。朱舜水字鲁曾,号蓼溪渔隐,江苏无锡人。他明亡后,曾隐居家乡,后又出仕清朝,为官清廉,反对腐败,深受百姓爱戴。但终被朝廷以“贰臣”之罪处死。汤蛰仙是朱舜水的友人、弟子和追随者,对朱舜水一生充满崇敬之情。
首联:“后乐园中好树石,海波吞天滞魂魄。” 描述了朱舜水在后乐园种下的树木和石头,它们如同大海般宽广,却无法容纳他的魂魄。这里的“后乐园”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方,象征着他对故乡和故友的怀念。
颔联:“九原想与夷齐游,徙倚祠门长太息。” 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夷齐”指的是商朝的贤臣伯夷和叔齐,他们在商朝灭亡后不愿为新朝效力,选择了自杀殉国。这里暗示着朱舜水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颈联:“当年东邻重忠义,潘侯倒屣迎宾客。” 描述了他在生前受到邻里和官员们的尊敬和欢迎。这里的“潘侯”可能是指当地的官员潘某,他用倒屣迎接朱舜水,表示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颔联:“驹笼私第址堪寻,龙麓高坟碑未泐。” 描绘了朱舜水曾经居住的地方,以及他死后的墓地。这里的“驹笼私第”可能是指他的私人住宅,而“龙麓高坟”则暗示着他的墓地位于山麓之上,风景优美。
尾联:“我游江户尝凭吊,窃敬此翁世莫识。” 表达了作者在江户时期的一次凭吊经历,并对朱舜水表示敬意。这里的“江户”是指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的统治者重视文化和教育,因此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作者对朱舜水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忽闻学社噪杭州,归骨建祠争甚力。” 描述了当时社会上有人倡议建立朱舜水的祠堂,以此来纪念他的贡献和精神。这里的“学社”可能是指一些学术团体或组织,他们主张学习朱舜水的精神和品质。
尾联:“斯人辟世虽不返,故国旧君心匪易。” 表达了作者对朱舜水的评价和态度。他认为虽然朱舜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和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对于过去的君主来说,他们仍然难以忘记朱舜水的贡献和精神。
尾联:“纷纷正欲废大伦,谬托同心定何益。” 描述了当时社会一些人试图废除儒家道德规范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真正继承朱舜水的精神。这里的“大伦”可能是指儒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作者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这些传统规范。
尾联:“策名委质义难背,自许英灵照肝膈。” 表达了作者对朱舜水精神的坚守和认同。他认为朱舜水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他的行为和品质值得人们学习和铭记。
尾联:“善学柳下有不可,妄附紫阳渠所斥。” 描述了作者对朱舜水的一种评价和态度。他认为朱舜水擅长学习他人的长处但不能盲目追随别人的主张,对于某些批评他的言论也不能轻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