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不见海,朝夕望海气。
鸥飞能转迟,始觉海已至。
凭高目难穷,胸次必小异。
心知鸥所乐,造物靳我翅。
柳州慕为鹘,毛翮有仁义。
泰清果忘饥,恶世良可弃。

杂诗

登上高楼看不见海,早晚眺望海气弥漫。

鸥鸟飞翔能改变飞行方向,才发觉海已在眼前。

凭高远眺难以穷尽,胸中有别样感受。

知道鸥鸟喜欢栖息在水边,造物者吝惜我的翅膀。

柳州人羡慕鹘鸟,羽毛丰满仁义双全。

太清境地果真忘记饥渴,恶劣世界可以舍弃。

注释:

杂诗:即“杂体诗”,是唐代一种灵活自由的诗体。

登楼不见海:登上高楼却看不见大海。

朝夕望海气:早晨和晚上都盼望着海气。

转迟:变化为迟缓。

海已至:海已经来到眼前。

凭高目难穷:站在高处视线难尽。

胸次:心中、胸中。

心知:心里明白。

所乐:喜好。

造物:指自然界或天意。靳:吝惜、爱惜。

柳州:指唐代柳州郡(今广西柳州市)。鹘:猛禽名,这里用来形容鸟类。毛翮有仁义:羽毛丰满的鸷鸟仁义双全,比喻品德高尚。

泰清:指佛教中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也泛指佛门。果忘饥:果然忘记饥饿。

恶世:不好的人间。可弃:值得放弃。

赏析:

《杂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叉的作品。诗人登上高楼却看不见大海,早晚眺望海气弥漫;鸥鸟飞翔能改变飞行方向,才发觉海已在眼前。凭借高处远眺难以穷尽,心中有所体会。知道鸥鸟喜欢栖息在水边,造物者吝惜我的翅膀。柳州人羡慕鹘鸟,羽毛丰满仁义双全。太清境地果真忘记饥渴,恶劣世界可以舍弃。

首句以“登楼不见海”开头,点明诗人登高而未见大海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又暗示了诗人因登高望见海而感到失望的心情。接着,诗人通过描写鸥鸟的飞动来衬托自己对大海的渴望。诗人说:“鸥飞能转迟,始觉海已至。”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鸥鸟的迅疾与自己的迟滞进行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强烈期盼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鸥鸟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其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和表达的工具。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对大海的无限向往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之感。他写道:“凭高目难穷,胸次必小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大海时那种无法穷尽的美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震撼和孤独感。同时,诗人还用到了“胸次必小异”这一典故,暗指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常人不同,更加突出了他内心的复杂和丰富。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人说:“心知鸥所乐,造物靳我翅。”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同时,诗人还用到了“造物”和“靳”这两个词汇,暗示了自然法则的存在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诗人还通过描绘柳州人羡慕鹘鸟、羽毛丰满仁义双全、太清境地果真忘记饥渴、恶劣世界可以舍弃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这首杂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大海、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它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