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辱臣不忧,或乃以为快。
盗臣犹称臣,大盗不以械。
楚歌殊逼人,耳熟亦无怪。
忍能扼其吭,毒螫过蜂虿。
远臣来禁近,力抗甚矣惫。
梦中天压已,无助理当败。
【注释】
三月初十:农历三月十一日。夜直:值夜班。
主辱臣不忧:君主受辱,臣子不忧虑。主辱,指君主被贬谪或受侮辱。
或乃以为快:或许认为是一种解脱或庆幸。
盗臣犹称臣,大盗不以械:盗贼尚且自称是臣子,而那些大盗却不用刑具对待他们。
楚歌殊逼人,耳熟亦无怪:楚国的歌声特别使人感到凄楚悲伤,因为楚国的民歌非常熟悉,听到时并不感到奇怪。
忍能扼其吭:忍受着不能杀头的痛苦。扼其吭,指扼住喉咙。
毒螫过蜂虿:毒虫螫人的毒液比蜜蜂、蝎子的毒液还要厉害。
远臣来禁近:远离朝廷的官员来到宫廷。禁近,皇宫内。
力抗甚矣惫:极力抵抗,已经筋疲力尽了。甚矣,多么,很。惫,疲惫。
梦中天压已,无助理当败:梦见自己被天所压,无力支撑而倒下,没有力量再坚持下去了。已,止,表示否定。助,支持。
【译文】
初十之夜我值班,君王受辱臣下不忧愁,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好事。
盗贼尚自称为臣,大盗却不用枷锁对付他。
楚国歌声令人心酸,耳熟便不觉得奇怪了。
忍受着无法杀掉他的苦痛,这种毒害比蜜蜂、蝎子还要厉害。
远处的臣子来到禁苑里,努力抵抗已是精疲力竭了。
梦见被天所压,无力支撑而倒下,没有力量再坚持下去了。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在长安狱中写下这首诗。当时诗人因上疏言事触怒肃宗,被贬为左拾遗,后转司功参军,出使回纥军前,因劝谏肃宗不要与回纥和亲而被贬至浔阳。这首诗就是他在浔阳写的一首反映自己内心悲愤不平之情的诗篇。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面对屈辱不惧,甚至感到一种解脱,这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君主受辱是“主辱臣不忧”的。接着两句以对比手法说明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仍不失为一个忠臣,而那些大逆不道的强盗却不敢加害于他。最后两句写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与绝望。
全诗通过诗人的自我表白,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个人遭受不幸时的悲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