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二百七十载,惟以早朝治天下。
东周以降谁能及,文武成康此其亚。
人存政举更不论,家法百王自陵跨。
我皇出狩虽在外,治术精研逮闲暇。
一朝复辟贵有备,尝胆卧薪无日夜。
苟能求衣仍待旦,锐气已足震华夏。
堕慢邪僻期尽除,当使周宣避三舍。
诗句解释
1 皇清二百七十载,惟以早朝治天下:指清朝(皇清)历经270年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早晨的朝会来治理国家。这里的“早朝”指的是定期的朝廷会议,是皇帝与官员们讨论国事、下达命令的重要时间。
东周以降谁能及,文武成康此其亚:“东周”,通常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的周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期。此处提到的“文武成康”是指春秋时期的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穱),他们在位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以及公元前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这里用他们作为比较的对象,意味着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清朝的统治也是相当成功且被广泛认可的。
人存政举更不论,家法百王自陵跨:这句话表明,只要有人民存在,政府就能够有效地进行政治活动。同时,古代的家法(即家族规矩或传统)可以跨越不同的王朝而持续影响。这可能指的是,尽管朝代更迭,但一些传统的治国理念和实践仍然得到传承和发展。
我皇出狩虽在外,治术精研逮闲暇:这里指的是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他曾经在外地进行旅行和狩猎。虽然身在外地,但他对国家的治理依然非常关注,并深入研究治国之道。
一朝复辟贵有备,尝胆卧薪无日夜:这句话反映了康熙帝对于恢复帝权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这里的“尝胆卧薪”是一个典故,指的是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忍辱负重,每日卧薪尝胆的故事。这句话暗示康熙帝对于再次掌握大权有着坚定的决心和耐心的准备。
苟能求衣仍待旦,锐气已足震华夏:这句话表明只要有足够的准备,就有信心和勇气去应对挑战。这里的“求衣”是指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而“锐气已足”则表示信心满满,准备迎接挑战。
堕慢邪僻期尽除,当使周宣避三舍:这里提到了古代周宣王的故事,他曾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端而受到周幽王的责备,最终导致周宣王被迫离开王宫。康熙帝希望消除任何不良的行为或习惯,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译文
皇清二百七十载,惟以早朝治天下。
东周以降谁能及,文武成康此其亚。
人存政举更不论,家法百王自陵跨。
我皇出狩虽在外,治术精研逮闲暇。
一朝复辟贵有备,尝胆卧薪无日夜。
苟能求衣仍待旦,锐气已足震华夏。
堕慢邪僻期尽除,当使周宣避三舍。
赏析
这首诗是康熙帝对国家治理的一种自我评价和反思。它体现了康熙帝对国家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通过对古代帝王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对个人修养和国家大事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以及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