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正长灯影寒,儿书未熟母不欢。
母怜儿倦母亦倦,窗风入隙声悽酸。
儿存母亡图长在,图中情事今难再。
举图还君更何言,惟有孤儿黯相对。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元年(1341)冬。诗人借寒灯课读图,以写其母的辛勤抚养之苦,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挚感人。

首句“冬夜正长灯影寒”,点出时间是冬天,时间很长。“灯影寒”三字,渲染了环境的寒冷,为下文的“儿书未熟母不欢”做铺垫。

次句“儿书未熟母不欢”。这句承上启下,由“灯影寒”到“儿书未熟”,再从“儿书未熟”说到“母不欢”,说明母亲因儿子学习不好而不高兴。这两句诗写出了母亲为了孩子,日夜操劳的辛苦和劳累。

第三句“母怜儿倦母亦倦”。这句承前启后,由“儿书未熟”说到母亲因为心疼孩子而感到疲倦。这句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这两句诗把母子关系刻画得十分生动。

第四句“窗风入隙声悽酸”,写窗外的风透过窗户的缝隙,吹进屋里,发出的声音凄惨、酸楚。这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气氛。

第五句“儿存母亡图长在,图中情事今难再”。这句承上启下,从“窗风入隙声悽酸”到“图中情事今难再”,写出了母亲虽然去世了,但孩子却永远记住了母亲对自己的恩情。这句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思念。

最后一句“举图还君更何言,惟有孤儿黯相对”。这句承前启后,从“图中情事今难再”回到“举图还君更何言”,表达了诗人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于母亲的深情厚意,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译文】

寒冬腊月,天黑地长,灯光映照下,室内显得格外寒冷。儿时的书没有读完,我的母亲就不高兴了。

我的母亲心疼孩子,我也心疼她;我们都被寒冷的夜晚所困,都感到疲倦了。窗外的风从窗户缝里吹进来,发出凄厉的声音,让人感到悲伤。

虽然我的孩子还在世上,但是母亲的画像永远挂在墙上,母亲生前对我做过的一切事情都再也做不出来了。

现在把这幅画像还给了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有我这个孤苦的孩子默默地看着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