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金粉擅风流,射策东堂片玉收。
事去不无江总恨,宦成薄有杜陵愁。
凄凉法曲秦淮夜,慷慨悲歌易水秋。
宝玦飘零红袖泣,几多哀艳为君留。

【解析】

此诗的题注是“读吴梅村集”。吴梅村,名兆骞,字汉槎,号梅村,明末清初人,著有《梅花村诗集》。

六朝金粉擅风流,射策东堂片玉收。

事去不无江总恨,宦成薄有杜陵愁。

凄凉法曲秦淮夜,慷慨悲歌易水秋。

宝玦飘零红袖泣,几多哀艳为君留。

【注释】

六朝:三国、两晋、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共168年。

金粉:指豪华奢侈的生活。

射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方式,以策试士。

事去:往事已逝。

江总:南朝诗人江淹(一说南陈诗人江总)。

宦成:官位显赫。

薄有:微有,稍微。

杜陵:指杜甫。

法曲:唐代宫廷音乐之一,曲调优美动听。

秦淮:古称金陵津渡,今南京秦淮河畔。

易水:古河名,在今河北易县西南。

宝玦:古人胸前所佩的玉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借吴梅村之口,对明王朝作了深沉的感叹。

前四句写明王朝的衰亡。首联写六朝时代的繁华。次联写明末社会动荡的局面。三联写明王朝的灭亡。末联写明朝灭亡后,作者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说:“六朝金粉擅风流,射策东堂片玉收。”意思是说,六朝时代,繁华的都城,到处弥漫着奢华的气氛,文坛上人才辈出,像东堂里的一片美玉被选出来一样,成为朝廷重用的文臣。“射策”是指科举应试时,考生在策论中引用经义,并加以解释,以备主考官提问。“片玉”比喻人才。这两句诗是说,六朝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奢侈享乐和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不堪,使国家逐渐走向衰亡,但是仍然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出现,这些人被朝廷选拔出来做官,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联说:“事去不无江总恨,宦成薄有杜陵愁。”意思是说,事情结束之后,没有多少遗憾,而做官的人则不免感到有些悲哀。“事去”指的是明王朝的灭亡,“江总”是南朝陈代著名文学家江淹(或作江总),“杜陵”是杜甫的故乡。“恨”是遗憾的意思。这两句诗是说,明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太多的遗憾。因为当时已经有很多有才学的人出现了,他们为国尽忠尽力,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人们对于明王朝的灭亡,并不觉得遗憾。然而做官的人却不免有些悲哀,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得到了富贵,但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明王朝灭亡的惋惜之情。

第四联说:“凄凉法曲秦淮夜,慷慨悲歌易水秋。”意思是说,在秦淮河边上,传来了凄婉的乐曲声;在易水边,传来了激昂悲壮的歌声。“法曲”是一种音乐形式,这里指民间乐舞曲调;“慷慨悲歌”是形容歌声悲壮激越。这两句诗是说,秦淮河边上传来的是凄凉的乐曲声,易水边的歌声也是悲壮的;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于明王朝灭亡后的哀痛心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明王朝灭亡的悲痛之情。

最后两句说:“宝玦飘零红袖泣,几多哀艳为君留。”意思是说,那些曾经受到皇上信任和宠爱的大臣们,一个个纷纷离开了朝廷。现在只剩下一些宫女和宦官在哭泣,他们在为这些大臣们的离去而伤心。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明王朝灭亡后人们的悲伤心情。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明王朝灭亡的悲痛之情。

整首诗通过咏史抒发了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前四句写明王朝的衰亡,用典丰富,语言精炼,富有气势;中间两句议论精辟,分析准确,感情真挚;后四句抒情真切感人。全诗构思严密、层次分明、情感充沛、意蕴深远,堪称咏叹之佳作。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传神。如第一句“六朝金粉擅风流”,就用了“金粉”这一词语来形容六朝时代的繁华景象;第二句“射策东堂片玉收”,就用“射策”来形容明王朝科举制度的兴盛;第三句“事去不无江总恨”,用江淹的典故来表示对于明王朝灭亡的遗憾等等。这些生动的语言都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