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十万抵胡天,拔帜登坛众志坚。
虏得降王期报国,论功不羡勒燕然。
【注释】
貔貅:指勇猛善战的军队。十万:极言其众,意谓“如万兵之师”
抵:抵挡。胡天:匈奴的天。指匈奴人侵中原。
拔帜:插旗于高处,表示军队已经登坛而立。
虏得降王:俘虏了投降的敌将。
期报国:期望为国家建功。
论功:评论功劳。
不羡:不希望。
勒燕然:指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燕然山在今蒙古杭爱山西境,为汉代长城的重要关隘。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赞颂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克敌制胜的颂诗。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感情饱满,意境开阔,气势雄壮,富有鼓舞性。
起句以豪迈之笔写唐军英勇善战,势如破竹。首句“貔貅十万抵胡天”,“貔”为猛兽名,“貅”为犀牛名,均能食虎豹。此处借喻唐军威武雄壮。“抵”,挡住的意思,意谓唐军已把敌人挡在了北方,大有收复失地之势。“胡天”即匈奴人的天,指匈奴侵扰中原,威胁唐朝安全。“拔帜登坛”,意谓唐军的旗帜插上高高的祭坛上,表明唐军已登坛而立。“众志坚”,意思是唐军士气高涨,团结一致,意志坚定。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唐军英勇奋战、大获全胜的壮丽图景,表现出诗人对唐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赞美之情。
第二句“虏得降王期报国”,“虏”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俘获,指唐军俘虏了敌人首领。这一句诗表现了唐军的胜利和对胜利成果的自豪感。“期报国”,意谓希望为报效国家而建功立业。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第三句“论功不羡勒燕然”,“勒燕然”,指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山在今蒙古杭爱山西境,为汉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不羡”,意谓不想贪天之功为已有。“勒燕然”,意谓要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以昭示天下。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作者谦虚谨慎、不贪名利的性格特点。
这首诗通过赞扬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和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歌颂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诗中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激情和奋发进取的力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