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无树木,鸟兽无羽毛。
江淮数百里,弥望皆黄茅。
山行入郯城,始复见柯条。
枣色远苍郁,柳意寒萧骚。
草屋枳篱中,犬声时囒囒。
【注释】
郯城:在今山东郯城县。
柯条:指树,也泛指枝条。
苍郁:茂盛、葱茂的样子。
萧骚:形容声音凄凉哀怨。
囒囒:象声词。狗叫声。
【赏析】
此为一首纪行诗,写诗人在旅途上所见的农村景色和听到的各种声响,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村落无树木,鸟兽无羽毛。”是说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一片空旷的田野。这时,只见村舍稀疏,连鸟兽也不见了踪影。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之感。
颔联“江淮数百里,弥望皆黄茅。”进一步描绘了眼前的景象。诗人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黄茅覆盖的原野。这里,“黄茅”一词用得十分贴切,既形容了原野的颜色,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颈联“山行入郯城,始复见柯条。”则转折开篇,诗人开始欣赏起沿途的景色来。他穿过一片荒凉的原野,终于来到了郯城。这时,才看到那些稀疏的村庄中还生长着一些树木。这一联虽然只是短短两句,但却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尾联“枣色远苍郁,柳意寒萧骚。”则是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风景。诗人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其中,枣树的颜色显得特别浓重而深远,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生命力;而柳树则给人一种清冷而萧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严冬。这两句诗通过对枣树和柳树的具体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那片空旷的原野,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之感。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