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厌华簪,火宅莲华尚可寻。
天下有丝都绣佛,眼中何事不灰心。
酒旗歌扇人犹在,箬笠梭鞋路已深。
禅院傥能携我去,一龛勤礼象王金。
【注释】
三生石上:佛经说,一切众生的前身,都是从无始以来的三生(前世、中生和后生)。厌华簪:指抛弃世俗的华丽打扮。华簪,华丽的头簪。
火宅:佛教语,指世间烦恼炽盛的地方。莲华:佛教称莲花为“出世之花”。
天下有丝都绣佛:比喻世间到处都有佛像。丝线缝制的佛像。
眼中何事不灰心:意谓世事纷纭,人生无常,心中岂能不感到灰心失望?
酒旗歌扇人犹在:指人们仍像过去那样饮酒作乐,歌舞不止。箬笠梭鞋路已深:指山高林密,小径崎岖难行,行人穿箬笠、戴梭鞋艰难跋涉。禅院:寺院。傥能携我去:《庄子·逍遥游》中“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意为倘或可以带我到那里。去,到那里去。勤礼:虔诚地行礼。象王金:佛教语,指佛的金身。
【赏析】
此诗作者姜雪苍,字西野,号白岩,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他以诗文著称于时,尤工词曲。其词“风调清婉,音节谐美”。
这首诗是诗人读姜雪苍祝发诗而写的一首漫志,表达了对姜雪苍的崇敬之情。全篇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问句引出答句,一气呵成,形式新颖;用典贴切自然,不着痕迹;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联“三生石上厌华簪,火宅莲华尚可寻”。“三生石”出自《太平广记》卷二九五引《灵应传》,唐代张果老曾到过一个三生桥,桥边有一个三生石,石头上面长满了苔藓。“三生石上厌华簪”,即表明了诗人对名利地位看得很淡,甚至到了厌倦的程度,宁愿舍弃世俗的繁华,也不愿意戴上那华丽的头簪。“火宅莲华尚可寻”,意思是在人间的红尘世界里,仍然可以找到莲花般的美好境界。“火宅”出自《法华经·方便品》:“譬如大火聚,诸根烧灼然,众苦所逼恼,犹如大火宅。”“莲华”则出自《妙法莲华经》。莲华,即莲花,佛门中的圣洁之物,这里比喻人间的美好境界。
颔联“天下有丝都绣佛,眼中何事不灰心”。“天下有丝都绣佛”,是说世间到处都是佛像,连最普通的人都会做佛像,可见佛教的影响多么深远。“眼中何事不灰心”,则是诗人的感慨。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如同尘埃一般纷纷扰扰,没有一件事情能够让他真正满足和高兴起来。因此,他心中难免感到一丝失落和灰心。
颈联“酒旗歌扇人犹在,箬笠梭鞋路已深”。“酒旗歌扇”,是古代酒店的标志之一。“箬笠梭鞋”则是古代农民的穿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人们都离开了酒家,但是酒旗和歌扇依然存在;虽然人们都穿上了蓑衣和草鞋,但是山林的道路已经变得十分曲折险峻。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道路的思考。
尾联“禅院傥能携我去,一龛勤礼象王金”。这里的“禅院”指的是佛教寺院。诗人希望能够有机会进入禅院修行,在那里潜心学习佛法和禅宗思想。“象王金”则是佛教用语,表示佛陀的金色身体和光辉。这是诗人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的象征,也是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姜雪苍祝发诗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风格。同时,这首诗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