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群情未动初,篷窗无事曝蟫鱼。
千年自有同归业,百氏均非必读书。
养拙不嫌抱瓮汲,忘怀犹乐带经锄。
少时颇涉文章趣,老览前人陋《子虚》。

答客问

心在群情未动初,篷窗无事曝蟫鱼。

千年自有同归业,百氏均非必读书。

养拙不嫌抱瓮汲,忘怀犹乐带经锄。

少时颇涉文章趣,老览前人陋《子虚》。

译文:
心在群情未动时最宁静,篷窗无事晒鱼虫。
千载流传的技艺终成业,百家争鸣不必读诗书。
养性不求功名抱瓮汲水,忘却世事仍爱农耕锄禾。
年轻时就对文章感兴趣,老年时却看不过那些《子虚赋》的荒唐。

注释:

  • “心在群情未动初” :心在群情未动时最宁静。
  • “篷窗无事曝蟫鱼” :篷窗无事晒鱼虫。
  • “千年自有同归业,百氏均非必读书” :千载流传的技艺终成业,百家争鸣不必读诗书。
  • “养拙不嫌抱瓮汲,忘怀犹乐带经锄” :养性不求功名抱瓮汲水,忘却世事仍爱农耕锄禾。
  • “少时颇涉文章趣,老览前人陋《子虚》” :年轻时就对文章感兴趣,老年时却看不过那些《子虚赋》的荒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与朋友的问答,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诗人在回答中,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对待学问,主张“百氏均非必读书”,强调了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功名,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他反对盲目跟从他人观点,提倡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传统观念。同时,他也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无需过分解读。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它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注重内在修养的精神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文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从容淡定和智慧豁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