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下勤王诏,诸军自养痈。
犒师劫行旅,积庾困输供。
张镐援何后,思明计已穷。
空传裘带略,息甲久山东。
【注释】
- 大梁:今河南开封,是唐朝的东都。杂感:即感慨时事之作。
- 屡下勤王诏:多次发布要各地勤王的诏书。
- 诸军自养痈:指唐军内部腐败堕落、相互勾结的情况。
- 犒(kǎo)师:给军队送钱米、布帛等物以资其使用。
- 行旅:旅行的人或商人。
- 积庾(yǔ):积聚粮仓。
- 思明:史称安禄山,原为唐将,后叛变作乱,曾一度攻占洛阳。
- 空传裘带略:传说李泌用计策使安禄山退兵而还。
- 息甲久山东:长期在黄河以东地区休养生息。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现实的诗。全诗四联,每联八句,共七百二十字。前四联写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情况,末联抒发作者对此事的看法。
首联写皇帝屡次发布勤王诏书,但各路军队并不积极地响应号召,而是各自为政,养痈遗患。“诸军自养痈”,意谓唐军将士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与骄逸现象,这无疑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诗人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颔联进一步揭示了唐军的腐败和无能。《旧唐书·张镐传》记载:“至德二载三月,肃宗以镐为幽州都督,充河北招慰使。……寻除朔方节度使、代北防御使。……上元元年五月,授朔方节察留后,充关内河东副元帅。”张镐作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却未能阻止安史叛军的猖獗,反而在战后继续领兵征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一联正是对张镐的讽刺。
颈联则从军事角度出发,描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犒师”是指军队外出作战之前,将领们向士兵发放钱粮等物资以示优待,“劫行旅”则是抢劫商旅的行为。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愤慨和无奈之情。
尾联则转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张镐援何后”,指的是张镐曾经帮助过安禄山,而“思明计已穷”,则是指安禄山已经无法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后一句“空传裘带略”,更是对张镐的讽刺,意指他在战争中并未取得真正的胜利,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