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有子娶新娘,待到三朝始拜堂。若问何仪为执贽,荷包个个绣鸳鸯。

【注释】:

  1. 凤山:今属广西,在贺县。竹枝词:一种民歌,唐代已有。此诗应是作者的即兴之作。
  2. 乡人:指贺县的人。子:男子汉。娶新娘:出嫁。三朝:指婚礼举行的第三天。拜堂:行合卺(古代结婚时男女各执一个杯子饮酒,称为“交杯”或“合卺”)礼。执贽:指执婿之礼。执婿,古时新郎到女家迎亲时,先要向岳家父母行婿礼。贽,礼品。荷包:盛放东西的小袋子,此处指小绣花包。鸳鸯:鸟名,雌雄形似,故用以比喻恩爱夫妻。
    【译文】:
    贺县的人娶新娘了,等到第三天才去拜堂,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行执婿之礼呢?那是因为他们的小绣花包个个都绣上了鸳鸯。
    【赏析】:
    《竹枝词》是唐代的一种民歌,主要流行于巴渝一带。竹枝词多描写民间生活,风格清新明丽。这首诗写的是贺县人的婚礼习俗。
    开头两句写新人结婚的情形。乡人儿子已娶得新媳,可是等了好几天,才举行婚礼。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有其独特的意味。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新娘在婚后第三天才能正式参加家庭活动,如吃饭、拜客等,因此乡人才迟迟不举行婚礼。这里通过对比来突出乡人婚礼的简陋。
    中间两句写新婚第二天的情况。新人拜堂后,主人便开始招待客人。这时,新娘的娘家人也来参加喜宴,并带来一些礼物送给新娘的新丈夫。这些礼物都是些小物件,如荷包之类,上面还绣着一对鸳鸯。这是对前一句中“待到三朝始拜堂”的解释和补充。
    最后两句是对整个婚礼习俗的总结。这里的“执婿之礼”,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礼节,表示对新人的尊重。而这种礼节又往往与地方风俗有关,比如本诗中的贺县就是如此。所以最后一句说:“荷包个个绣鸳鸯。”这句话既表现了婚礼的喜庆气氛,也体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这首诗通过对婚礼仪式的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一传统习俗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