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瘦削绕平原,纵目西风坐故园。
一带低迷衰草色,几人憔悴晚烟痕。
峰峦已减常春黛,岵屺长销自古魂。
最是不堪凭望处,翠微日日送黄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人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首先要看意象是否恰当生动,意境是否有感染力。然后看语言是否流畅,有无病句。最后还要看手法,如写景的手法主要有寓情于景、以动衬静、白描、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等,然后是作者的用意,也就是要结合诗词中的具体内容来体会。
“千山瘦削绕平原,纵目西风坐故园。”首句写远景:群山环抱平原,远眺群山层峦叠嶂。第二句写近景:面对苍茫的西风,独自坐在自己的故园。“瘦”字用拟人之法赋予群山以形,形象地写出了秋山的萧瑟、冷清。“绕”字用拟物法写出了群山环抱之势。“纵目”,即放眼远望,表现了作者在群山环抱中遥望自己故乡的无限怅惘之情。
“一带低迷衰草色,几人憔悴晚烟痕。”第三四句紧承上文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一片衰败之景。“萎靡低垂”是写草丛之色,“憔悴晚烟”是写烟雾之态。“萎靡”“憔悴”两个词分别描绘出草丛的萎靡低垂状态与烟雾的憔悴之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秋季景色的特点和气氛。“几人”指谁呢?从下句看,是指“我”。这里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明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峰峦已减常春黛,岵屺长销自古魂。”第五六句写眼前的自然景物:山峰已经失去了春天黛色的青翠,山脊上草木稀疏,远远望去像老人头顶上的白发。“已减”一词,既表现了山势的高大陡峭,也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长销”一词,既表现了山脊上草木稀少,也暗示着岁月的蹉跎消磨,表达了对年华虚度的感叹。“岵屺”,“屺”是老母的意思。“长销”二字,既点出了时间、季节,又暗含了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两句诗一前一后构成对比关系,前句写山峰的苍翠,后句写山脊草木的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既写了眼前之景,又写了胸中之感,将眼前之景与胸中之感融为一体。
“最是不堪凭望处,翠微日日送黄昏。”第七八句写眼前的景色:最令人不堪忍受的是那夕阳西下之处。“最是”一词强调了夕阳西下之地最令人难堪。夕阳西下之地,正是作者所怀念的故乡所在的方位,也是作者日夜盼望回到的地方,所以最令人不堪忍受。“送黄昏”三字不仅写出了夕阳西下的景色,而且写出了作者因日暮而产生的乡愁。“送黄昏”三字既突出了“夕阳西下”这一景象,又突出了作者因“夕阳西下”而引起的乡愁,同时也把夕阳西下的景象写得更加形象、生动。
【答案】
①“瘦削”是形容词作动词,修饰山;②“坐”是动词作名词,指故园。③“萎靡”是形容词作动词,修饰花草;“憔悴”是形容词作动词,修饰烟雾。④“峰峦”是名词作主语,代指群山;⑤“长销”是形容词作动词,修饰草木;⑥“长销”是形容词作动词,修饰岁月。⑦“堪”、“最”都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能”或“太”。⑧“翠微”是名词作动词,指夕阳映照。⑨“凭”是动词作名词,指凭栏;⑩“日日”是副词作状语,表示经常;⑪“送”是动词作名词,指送别。⑫“黄昏”是名词作动词,指傍晚;⑬“送”是动词作名词,指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