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镫与客论终夕,语罢沧桑感畴昔。下箸谁消易水樽,解钱且换滦河鲫。
近喜波臣静不扬,东南早晚撤边防。盘餐饱饫故园味,醉卧溪梅野竹傍。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击鲜行》。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挑镫与客论终夕,语罢沧桑感畴昔。
- 挑镫:在古代,人们出行时常常携带着灯油和灯芯,称为“挑灯”。这里的“挑”指的是拿着灯去照亮道路。
- 与客:与客人一起。
- 终夕:整夜。
- 语罢沧桑感畴昔:谈话结束后,感慨过去的历史沧桑。这里用“沧桑”来形容历史的变迁,而“畴昔”则是指过去。
- 下箸谁消易水樽,解钱且换滦河鲫。
- 下箸:吃饭。
- 谁消:谁来享用。
- 易水樽:出自战国时期,荆柯在易水边为秦王取宝的故事,后来常用来比喻送别或壮士赴死的场景。
- 解钱:拿出钱来。
- 换取:购买。
- 滦河鲫:滦河鲤鱼,一种美味佳肴。
- 近喜波臣静不扬,东南早晚撤边防。
- 近喜:最近的喜悦。
- 波臣:泛指士兵或士兵的后代。
- 静不扬:平静而不张扬。
- 东南早晚撤边防:暗示国家正在准备收复失地,即将开始军事行动。
- 盘餐饱饫故园味,醉卧溪梅野竹傍。
- 盘餐:丰盛的饭菜。
- 饱饫:形容食物很丰富,吃得很满足。
- 故园味:故乡的菜肴或风味。
- 醉卧溪梅野竹傍:在溪边的梅花和野外的竹子旁喝醉了,睡着了。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国家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作。诗人通过与朋友深夜长谈、品尝美味佳肴以及对国家的关心等细节,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